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基于地方舞蹈的体会与思考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基于地方舞蹈的体会与思考

    一、舞蹈服饰和道具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审美
    在我观看的几场演出中,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女演员均着上衣,颜色鲜亮的服饰和腰间的七彩长穗,增强了舞蹈的动态感。在非洲传统部落里男人大多会赤裸着上身跳舞,披上亲手猎获的兽皮,周身涂抹上彩绘,头插羽毛,也会出现女人袒胸露乳跳舞的一幕,处处体现着原始古朴的特质。这样的原生态的舞蹈形象可从原始人体装饰这样一种“前艺术”的活动说起。人们喜爱用贝壳、鸟羽、彩绘来装饰自己,这并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对于其起源和原初动机的讨论,“审美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也有学者指出:“他的目的也许根本不是为了追求美,反倒是为了追求那种具有符咒意义的丑。”[2]他们试图通过一些夸张的装扮吓退敌人,扞卫部落的独立,亦是与他人迥异以此吸引异性的青睐,或者是图腾主义的影响,希望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在非洲诸多地区虽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但以图腾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依然对非洲人民有根深蒂固的影响。道具也能生动凸显非洲舞蹈的特点,它丰富多样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非洲舞蹈题材的广泛性。如乌干达人利用面具舞来为已故的人送去最后的祝福,这让我想到同是戴面具的中国傩舞,在宗教的影响下都认定带上面具便能实现角色转换,在舞动中达到一种迷狂的精神状态,以此实现与神灵的沟通。除此之外,还有为了驱除野兽而即兴创造出的棍棒舞和模仿战斗的砍刀舞等,题材之广泛、种类之繁多不胜枚举。此行令我们叹为观止的一个节目是演员把类似于陶罐的容器顶于头顶上,当七个陶罐稳稳当当地在头顶组成一条直线时,台下的观众已暗暗地捏了一把汗,而台上的演员却面带微笑,淡定自若地舞蹈着,显示了非洲人民的高超舞技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乐趣。
    二、舞蹈和音乐的密切配合塑造了非洲艺术的整体美
    非洲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在几场观摩的演出中大都是现场音乐伴奏,在舞台不起眼的一个角落,三四个鼓手在各种样式的木鼓前有节奏地敲打着。这看似小规模的鼓队往往担负起一整场的音乐伴奏的责任。那沉郁而粗犷的鼓声向我们展示了非洲这片土地独特的鼓乐文化。仔细听辨,不难发现非洲传统音乐最显着的特征在于其强烈多变的节奏。鼓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互为关联,都在加强社会组织各部落之间的联系中扮演着同等的角色,用打击乐器合上舞蹈更能凸显出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很多当地的舞者都会在身上佩戴各式铃铛增强舞动的节奏感,强烈的鼓点配上手脚各部位的拍打、碎踏和口中的喊叫声让观者动情、舞者恣意!在演出之际,我有幸欣赏到一个特别的鼓舞,事后了解到这是非洲最受重视的舞蹈,常用作大型庆典时的演出。由于非洲人民对于敲击声响近似痴迷,木鼓便被冠上了各种“生活标签”,在遇到战争等灾情时扮演着传递警报的角色,这类似于中国古代边境建造的烽火台,但在某些时期鼓也曾是王权的象征。更多的时候,非洲鼓舞还被当地人赋予了一种超然的神力,像加纳地区的“方腾弗罗舞”就要伴着鼓声礼敬上天、俯拜大地。鼓在很多时候被镶上了一种神秘的光圈,我想这可能与这种乐器特殊的音质相关联,那低沉而充满爆发力的敲击象征着生命的节奏,会勾起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听后令人肃然起敬。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非洲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舞蹈形态。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世界各国距离在不断地缩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也看到非洲舞蹈较为“现代”的一面,它将带来非洲民族舞蹈更多发展的可能。
    (一)《非洲脚印》:在文化冲击下走向世界
    随着作品《非洲脚印》风靡全球,非洲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述说着族群久远的记忆。这部舞蹈史诗有着非洲版“大河之舞”的美誉,改编自南非诗人唐?马特拉的史诗作品《索菲亚传奇》,它遁寻着非洲文明的足迹缓缓走来,以音乐歌舞剧的形式向我们诉说着尘封的历史,被赞为非洲“舞之魂”!众多优秀艺术家组成的团队,十年间用3800场世界巡演记录征服五大洲近百个舞台,虽然音乐和灯光的设计为其增色不少,但我相信舞蹈本体保存下来的族群记忆和民族文化才是使得这部舞蹈史诗长演不衰的真正原因。在《非洲脚印》里除了能看到像“神棍舞”这样本土的传统舞蹈外,还能欣赏到它与其他地区文化相融合而诞生的新舞种———踢踏舞。绝大多数观众在称呼踢踏舞时总会习惯性地将其和爱尔兰相联系,认为爱尔兰才是踢踏舞的唯一发源地。其实不然,踢踏舞的产生是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在美国将各自民间舞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是两个民族共同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作为文化主体的非洲黑人个体的外迁”[1]386,绚丽多彩的黑人文化在世界多国的文化土壤里埋下了自己的火种,很多像我们所熟悉的“爵士舞、霹雳舞、摇滚乐等等,几乎都是以非洲歌舞为母体衍生变化而来的”,[3]这都见证着非洲人民对世界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历史应当还原非洲本来的艺术面貌,希望能够借助《非洲脚印》这样的艺术作品在观众心中烙下印记,带领更多的人踏上前往非洲的旅途,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非洲脚印”。
    (二)《达姆达姆》:在历史推动下来到中国
    2006在第三届北京国际舞蹈季上,一支热情奔放的非洲舞蹈《达姆达姆》赢来了场上观众的声声喝彩,精湛的表演向我们完整地呈现了非洲鼓乐艺术,体现了东方歌舞团高超的艺术水准,彰显了歌舞团把外国优秀民间舞蹈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建团宗旨。“达姆.达姆”是一种中型单面蒙皮鼓,在素有“鼓乡”之称的非洲,它既可传递情报,也可在节日庆典时表演助兴。虽然整个舞蹈只有短短几分钟,但那震耳欲聋的鼓声让观众内心澎湃,如临奇境,真切感受到非洲这片土地独特的艺术文化,一条连接中非人民友谊的情感纽带也由此悄然建立。其实中非文化交流远可追溯至汉代,当时大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等渠道来实现商业上的往来,根据历史文献等记载,“从唐代直到葡萄牙入侵东非,中非文化交流持续800余年而未间断”[1]40直到1955年5月,中国同埃及在北京签署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第一个文化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会谈纪要》,中非之间再次架起了文化交融的桥梁。次年4月中国文化艺术团应邀出访埃及和苏丹等非洲国家,而且除舞蹈以外的其它艺术领域里也能捕捉到中非文化交流的身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两国政府高层不断进行友好访问,表演艺术团也在相互拜访学习对方的艺术精髓,各种内容的艺术展览也在不断扩大,使得两国人民能够充分尊重彼此民族的艺术文化,为其深入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此行应邀参加的乌干达春节联欢晚会,虽语言不通,但我们用舞蹈对话、以歌唱言说,为远在他乡的中国友人和非洲朋友送上新年的问候,在精神上达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在演出结束后受到了中国驻乌干达大使的亲切接见,大使对我们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演出表示了肯定,期待我们将在非洲所感受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回馈给国人,为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非洲舞蹈题材广泛、律动性极强,各部落间也有其不同的表演风格。此次非洲之行由于地域和时间上的关系无法完整地领略到非洲舞蹈的全貌,但他们热情洋溢的舞姿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舞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希望更多的人透过舞蹈艺术了解非洲民族,尊重他国的文化,热爱我们的非洲朋友!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