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舞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影响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分析舞蹈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影响
通过舞蹈教学训练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耗氧量,从而改变心输出量和心博量,进而使静息心率降低。实验结果证明:研究对象中的听障儿童在经过6个月的训练之后,肺活量由教学前的3284±1126.96提高到3304.36±1123.93,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心率由教学前的84.73±8.08降低到83±7.54,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长期进行舞蹈练习,可导致血液循环加速,全身毛细血管的开放程度加大,进而使血管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加大,从而导致血压的减小。本实验研究发现,经过6个月的训练表明,听障儿童收缩压较训练前有下降趋势,但没有显着性差异,舒张压较训练前也有下降趋势,有下降趋势,但不显着。以上数据显示,长期进行舞蹈锻炼,可显着提高听障儿童的有氧代谢能力,大大提高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维持血压稳定,增强听障儿童的生理机能,其健身功能对改善听障儿童健康状况是明显的。舞蹈教学对听障儿童柔韧性相关指标影响柔韧是指人体某一或某些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它反应关节相关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研究表明,舞蹈训练的内容之一是使练习者具有良好的身体姿态,在此目的支配下,舞蹈训练内容的针对性也很明确。在姿势、姿态、步态以及协调性方面,基本功练习以优美、大方、协调且针对性强。经过长期系统的舞蹈练习,不仅使身体姿态得到了改善,而且使得关节灵活性增强,四肢及背部肌肉的伸展性提高,继而使躯干、四肢的柔韧性得到改善。儿童的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性会变差,因此,在儿童阶段要锻炼他们的柔韧性。受试者们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舞蹈练习后,坐位体前屈由7.26±1.92提高到7.43±1.92,前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桥在实验前后由0.83±0.001下降到0.68±0.001,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舞蹈教学对听障儿童平衡能力影响舞蹈中的平衡能力是指舞蹈动作中重心的平均分配、基础能力的协调发展、课堂能力训练数量的均衡、下肢肌肉训练的平衡等[1]。林华等人[2]认为,要进行力量练习单纯地靠躯干一维运动是不够的。例如,传统的腰腹肌力量练习一般是在平坦固定的支撑面上进行矢状面上屈伸的一维运动练习,而躯干的侧屈、扭转肌群没有得到锻炼。而且这可导致核心肌群中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张力不均衡[3-4],会造成躯干不稳定。在舞蹈教学锻炼过程中,身体的重心始终处于不断移动变换,可以使身体处于三维的运动中。舞蹈教学练习活动,可以使听障儿童扬长避短,在舞蹈活动中,脚步不断的变换可以锻炼大小腿后侧的肌肉和韧带,对韧带的要求更高,两条腿交替进行,效果更好。同时,舞蹈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听障儿童的稳定性,锻炼调节儿童的重心,重心的调整是维持动作平衡稳定的关键。本研究发现,听障儿童接受6个月的舞蹈训练之后,闭眼单足立由教学前的8±2.10提高到8.82±1.89,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庭功能系统(眼震颤)由锻炼前前的15±1.33下降到14.6±1.16,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平衡他们的身体,锻炼了自我平衡能力,养成了正确的舞蹈姿态。
经过6个月舞蹈练习后,听障儿童中的身体偏肥胖的的儿童体重有相应的降低,而体重偏瘦的儿童身体有所增加;肺活量、最大摄氧量升高,安静时心率、血压都下降。表明舞蹈教学对改善听障儿童的身体形态、提高练习者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效果。经过6个月舞蹈练习后,仰卧起坐的能力大大提高。说明舞蹈练习对增强练习者腰腹、大腿的力量,包括腰腹的静力性力量都有显着作用。而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由于没有单独训练到上肢的肌肉力量,除去自然生长的因素,握力、俯卧撑指标有所提高,但不具备显着性差异。经过训练,各身体素质指标前后对比发现,舞蹈训练对儿童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弹跳能力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建议建立残疾儿童舞蹈姿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有效测量与评价系统,使教育者和残疾儿童能及时有效了解经过舞蹈练习后机体各方面产生的变化情况,来指导残疾儿童的舞蹈教学训练过程,推动舞蹈教学训练在残疾儿童中间的发展。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舞蹈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