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中国舞的神韵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中国舞的神韵

    人们常常形容舞蹈者有韵味. 那么中国舞的韵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国舞的特色是典雅高贵,而中国舞蹈基本动作最重要的是讲究"手、眼、身、步、法", 追溯中国舞的起源,最早的记载的是在五帝时期,正是华夏文明初始,半神文化的开端。
    我们知道, 轩辕黄帝被称为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在位的一百年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奠定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根系文化。黄帝发明的"黄历"记日法一直沿用至今。仓颉造字等等传说至今为人传颂接纳。
    而舞蹈更是应时而生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史书中记载黄帝时期有乐舞《云门大卷》;尧帝时期有乐舞《大咸》;舜帝时期有乐舞《九韶》;禹帝时期有乐舞《大夏》;传说禹创制了乐曲《九招》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了,随乐声盘旋起舞。
    中国古籍中,记载了不少乐舞的起源传说,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几则:
    黄帝之后,颛顼帝(音:专续)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风声创作了"乐",又命令一人率先做乐工,造出乐舞。颛顼把这个乐舞叫做《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帝喾(音:库)命令臣下"咸黑"创作歌曲《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垂"创制了鼙(pi2)、鼓、钟、磬、笙、管、篪(chi2)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凤鸟锦雉随着乐声跳起舞来。帝喾很高兴,就用来歌颂上天的功德。
    尧立为帝的时候,命令"质"创作乐舞,"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籁音响制作了乐歌。重击轻打石刀石斧,模仿天之玉磬的声音,于是百兽都跳起舞来了。
    从仅存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乐舞本是"天籁之音",人们只是通过"乐工"(当时的乐工也皆是神人)取录而已。这些乐舞用于敬天地,颂贤德,教化人的道德。这就是中国舞蹈的精髓。流传不衰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舞》等等,虽经千百年而依然不衰的乐舞都是敬天,颂神,歌唱贤德,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根本-"信仰为本,道德为尊",这也是应承中华神传文化的经典。
    中国舞独有的东西,就是它特别注重身韵身法. 身韵是人的神情和心意要表达的东西,身法是指外形动作及韵律. 中国舞除了讲究手、眼、身、法、步,还讲究形、神、劲、律.这些就构成了中国舞的表现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身韵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跳任何一支中国舞,一定要做到手到、眼到、身到,然后步到。"法"就是手、眼、身、步四种技巧的互相协调,要动作匀称、流畅,让人看起来感到很舒服。
    形是指外在动作,包括姿态、动作、以及连接,连接动作实际上是韵味非常充分表现的东西,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中间过程,就是最具古典舞韵味特点的部份。神是起主导作用的部份,要表现悲或喜,怒或乐,表现人物特征、情节故事。劲则是力量,舞蹈是有力度的,也是表达内容和情绪的主要手段,其中有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的处理。
    中国舞不同于西方舞蹈,西方舞以"线条"之美,中国舞以"圆和"为美。例如中国舞的"兰花指",外手指呈圆形,胳臂肘也是圆的,手绝不能直直的伸出去,只有表现骂人的意思才会伸直手指。
    而西方舞蹈要求把线条拉长到极致,加强线条往外延伸的特色。中国舞也有注重的地方,肢体该倾斜就倾斜,手胳臂该圆就要圆,脚该曲就要曲。每个部位的动作都能达到要求标准,形体之间自然能产生"韵"。中国舞蹈很能够刻划人物,还有人物的感情、个性,可以表现肢体动作的详尽。
    神、韵、形、体的融合,才能充份表现出中国舞蹈的特有风格与韵味。
    那么,欣赏中国舞的关键是什么呢? 舞蹈中"神"的部份,这是关键所在,其他的身法技巧都是为"神"服务的。而这部份也是舞蹈从诞生到"出炉"的关键,也就是舞蹈的内涵。
    编舞的构思选材,立意都很重要,是表现善恶,美丑,光明,黑暗,还是喜怒哀乐愁,这是舞蹈的"生命"。 而灯光道具,服装都是为表现舞蹈的韵意服务的,配合的恰到好处,就能把舞蹈演活,起到歌颂光明,美好,纯净,教化人们道德情操的作用。
    神韵艺术团的巡回演出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文化,带给世界各族裔无尽的惊喜,感激,感动和震撼,甚至无数观众感动到落泪,这些不仅仅是真正中国舞那独特的身法,美丽的天幕和漂亮的服装引发的效果,而是真正的舞蹈的"神韵"在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舞蹈表现的是敬天敬神,光明美好和善恶必报的永恒的主题, 融合了演员内心对神佛的敬重, 修炼人对慈悲的感悟和对珍惜生命的体悟,所有这一切通过中国舞独有的身法传递给了观众。这也许正是如今尘世中的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求的共鸣吧。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