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表演艺术研究
青衣在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隶属于旦行,在北方剧种中因着装特色多被称之为青衣,南方剧种则更为正式地称之为正旦,所扮演的主要为严肃、正派、端庄的中青年妇女,是古代贤妻良母和贞洁烈妇的典型代表。青衣在戏曲表演中重视唱功,念白以念韵白为主,唱功相当繁重,并且动作受到人物个性影响,幅度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演绎难度。本文就对青衣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青衣的演唱表演艺术
青衣在戏曲表演中高度重视唱功,所以在一般社会大众眼中青衣在整个戏曲表演中一直在演唱,也就是说只要唱功过关,青衣角色就可以判定为演绎成功。但是在内行人眼中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演员要想担当青衣这一角色,必须要具备坚实的基本功。戏曲表演中演员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必须从点滴做起,以细节获胜,所以青衣演员在真正的演绎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形体基本功,还要通过手、眼、身、发、步等细节来诠释人物的个性特征,并准确的将其表现出来。只有真正做到唱念做打都合乎标准甚至优秀,才能在舞台演唱中游刃有余,准确的向观众传达出所演绎人物的思想情感,给人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在戏曲演绎中,青衣的唱腔多讲求清丽、圆润,并带有柔美的特征,这样的唱腔特点不仅能够引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还能够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坚贞、哀婉、缠绵的气质。这种唱法对演员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员能够科学的调控气息,并在不同的演唱阶段通过气息的变化控制声音的变化,使演员可以在高低轻重四个音域中灵活转换,不留痕迹。我国很多著名的青衣演员在日常生活中都坚持唱功训练,通过使用正确的训练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到当今社会,随着戏曲艺术的逐渐没落,社会大众对戏曲演唱的了解程度日渐降低,一般青衣演员对自身的唱功要求也随之降低,虽然也会加强练习,但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一部分演员利用观众对演唱知识的缺乏,单纯的通过拉长声扩大音域的方式将声音提至最高,在成功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也丧失了戏曲演绎的内在美感和艺术效果。所以对于青衣表演艺术来说,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不能过分用力提高声音,要注意演唱的舒展性和松弛性,进而最大限度的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情感。
二、青衣的神态表演艺术
青衣在表演过程中,神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青衣受到角色性格限制,动作幅度偏小,因此角色的内心情感传达一般通过神态来完成,并且在各种神态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一种。戏曲演员在表演时,要求眼睛要炯炯有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炯炯有神与眼睛睁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演员不能为了追求演绎的神韵一味的睁大眼睛,避免产生眼大无神的不良效果。对于戏曲中青衣的演员来说,出于人物性格的需要,更不能随意瞪大眼睛,而是应该在表演中注意眼要含光,含蓄的将所要传达的精神思想通过眼神表达出来。青衣的眼神对于角色的塑造极为重要,不同的角色应该使用的眼神也不尽相同。以大青衣这一角色为例,大青衣在戏曲中一般代表正面人物,是我国古代社会受到封建礼教思想影响最深的妇女,所以她们的眼神往往是谨慎而稳重的。正如在《武家坡》一剧中,演员王宝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不能直视薛平贵,而是应该低头颔首,从侧面回避对方的目光。即使偶尔正视一眼,也绝对不能久留,不能表现出足够的信心。因此,戏曲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然后通过得当的举止将人物的性格向观众展现出来,既要符合人物所处社会背景下的常情,也要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青衣的形体表演艺术
青衣的形体表演艺术一般追求“头正身正为正”,但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青衣演员的头部动作由内心思想支配,不能随意晃动,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动,而是应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演员的理解在最恰当的做出最准确的动作。例如:在《醉》这一戏曲中,当演员听到“皇上不来了”一句台词时,顿时应该表现出一种失望和嫉妒之情,但是又受到自身“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高贵身份和心理活动限制,最多只能以“且自由他”表现生气的情绪,而当念到“他”这个字时,演员为了强调自身生气的程度较大,可以适当的将头向右侧幅度的转动,同时侧身甩袖,全方位表现出戏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动作在梅先生的演绎下成为经典,被称之为无论在什么角度拍摄都是最美的造型艺术。又如《醉》上场部分的四句念白,梅先生所作的手势不是常人所想的一句放下,下一句又重新抬起,而是在连绵不断又不繁琐的手势中显著增强了念白的感染力。同时,身段美也是形体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上下身的合一,动作的设计应该与剧情吻合,并且与自身能力气质相适应。梅先生在《别姬》一折的表演过程中,在舞剑前一段根据台词边走边做出相应的手势,并且在关键时刻蓦一转身,将人物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青衣表演艺术是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商业化思潮冲击的背景下,青衣表演艺术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坚守本心,自觉遵守表演艺术的相关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