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舞蹈本质:古代舞论浅探3
按常理,这似乎应属于舞蹈的社会功能,而不应归于舞蹈本质的理论中,然
而由于在中国乐论的特有体系中,舞蹈与政治教化的关系是作为舞蹈本质问题进
行思考和论述的,在中国乐论中乐与礼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所以这
个问题应属于舞蹈本质的问题。有些史书的“礼志”与“乐志”是合在一起成为
“礼乐志”的。在《乐记》中,大部分地方都是“礼”与“乐”对仗来谈的。儒
家强调以礼制天下,礼与政治几乎是二而一的,而乐与政治也不可分割。在儒家
的乐论中,乐与礼都是实施政教的必由途径,这个思想差不多是贯穿《乐记》的
一条红线。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音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
着其教焉。”
乐与政教的关系是如此,而舞是乐的主要部分,舞对于政教的重要可想而知
。古代舞论在强调舞蹈的这一作用时,甚至带上了某种神秘色采。《乐记》说”
大乐与天地同和”,《荀子·乐论》说“舞意天道兼”,荀子这句话据徐启雄先
生的解释,就是舞意合于天道的意思。因为舞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舞
意合于天道,不过是间接说封建统治合于天道罢了。神化舞蹈正如皇帝之称为天
子是同样的道理。
古代舞论认为朝庭舞蹈是统治者功德的象征。《魏名臣奏·王朗表》说:“
乐所以表君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唐人《舞赋》说:“乐以舞为主,非徒明
德,亦将象功。”陈晹《乐书》说:“乐语,德言也;乐舞,德容也。”所谓六
代舞就都有着根据这一观点所作解释。皇帝之乐《云门》是说皇帝能使万物兴盛
而有其名分,他的德行就象云彩出入的门户。《尧乐》大咸也称《咸池》,“咸
”是“皆”的意思,“池”是“施”的意思,是说尧之德无所不施。舜乐《大韶
》,“韶”是“绍”的意思,是说舜能绍继尧的事业。禹乐《大夏》,说他布土
治水,使中土广大。汤乐《大濩》,“濩”是“护”的意思,是说商汤宽厚治民
,他的德行能使天下人都得到救护。《大武》就是颂扬周武王伐纣的武功。这样
六代乐中的每一种乐舞包括它的名字,就都是相应的君主德政的表现。因为乐舞
体现着统治者的功德,所以《乐记》甚至认为“观其舞知其德”,从舞蹈就可以
看到统治者的德行。
《乐记》中还这样具体论述舞蹈对于教化的直接作用:“执其干戚,习其俯
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手拿
着干戚羽旄之类的舞器,熟练地作出俯仰屈伸各种舞姿,人们的容貌仪表就庄重
了;按照规定的组合行列和舞位去行动,并紧密配合着音乐节奏而动作,人们的
行为就端正无邪,守其本分,非礼勿动,行动自然也就一致了。
我国古代舞论对于舞蹈对政治、道德、教化的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显有夸大
之弊,但是这种夸大的据源并非来自主观,来自理论本身的澎涨,而是来自客观
,来自实践。由于夏商时代舞蹈与巫术纠合一起,这时的舞蹈本来就带有神秘性
,而且与部族重大行为的决择关系极大。西周崇尚礼制之后,舞蹈的神秘性虽然
有所冲谈,但极为严肃的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宗庙的仪式都要用舞蹈,朝庭
又设置了专门机构对贵族子弟进行乐舞教育的必修课。我国舞蹈理论奠基于战国
时代,而雅乐制度在战国以后一直绍传不替,因此舞蹈与政治礼仪始终纠合着,
从且便生发出相应的舞论。这种舞论同中国以人为中心去认识世界、注重内省、
注重人伦关系的哲学体系是联系着的,因而中国的舞论也是自成体系的,表现出
与西方舞蹈理论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关于舞蹈本质这一理论问题上尤为显
着。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