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对圆的冲击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直线对圆的冲击

    有关古典舞学科建设的争论一直是舞蹈界的热点话题:关于吸收借鉴芭蕾基础训练的方法与尺度;关于古代的与古典的各种阐释;关于古典舞创作与当代舞创作中的模棱两可;关于审美上的时代需求等等。各种各样的探讨伴随着古典舞培养人才、创作繁荣的大好势头,也出现了越来越频繁的质疑。,质疑之一:舞蹈语汇属性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讲究“圆流周转”的中国古典舞上,就是看到了更多的来自西方芭蕾艺术的直线线条,并同时伴随着形式所蕴含的奔放外露的情感特征。于是,必然会使人联想到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关于在古典舞教学中借鉴芭蕾舞基训方法的问题。
    一个艺术形式是否成熟,表现在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与此追求相伴的形式与程式;,古典芭蕾舞如果没有“双人舞”、  “变奏”、  “Coda”,没有足尖就不能称之为古典芭蕾舞..京戏如果没有“西皮”、“二黄”,没有“生、旦、净、丑”也就不能成为京戏。,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典舞,如果没有“神、形、劲律”,没有“圆流周转”的动作程式,就不能称作是中国古典舞了.
    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之路是通过追溯古代舞蹈的经典意和形态开始并逐渐完善,其中沉淀着我们民族“圆流周转”的运动是空观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强调人体运动“划圆”轨迹凡身段都要圆起、圆行、圆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作为自身的惟一路线,身体的所有路线j要求圆满,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人体的任何运动路线都应呈:现出  “圆”或“圆弧”的走向。、以道家的八卦图形作为代表图案,所有动作都不能走出这个圆,始终在 圆中、阴阳两级中行走。,古典舞划的是“圆”,走的是“循环”。阴阳各半(一切从反面做起)、头尾相接(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此消彼长,相互化人,衍生万物,永无止尽。这不仅是其审美特征,而且是其文化意蕴。
    “划圆”虽然只是身体的路线和规范要领,但是已然积淀出由静而动所产生的身体文化意蕴了。古典舞的圆,也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表现,正是这个圆,使古典舞不推崇极端的情感,这一点又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一脉相通。没有向外放射,都是向里向自我追寻,始终都是内敛而含蓄的,关注和表现的是人的内心和情感。
    当西方芭蕾舞、现代舞等各种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的训练体系和创作思维开始冲击影响我们民族的大舞蹈文化圈时,古典舞的创作也逐渐开始尝试打破这个圆,出现对“直线”的追求。在各类舞蹈创作中,我们看到大量动作在明显走“圆”的轨迹中,并没有惯性地把始点作为终点,而是突破圆满的规范定式,出现了直线型的动作。借助跳跃向上延伸,直线拉长,使古典舞减弱了那种粘在地上,自己向内找寻答案的感觉;加强了舞蹈的空间感,情感能更强烈地释放出来,更容易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产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时代赋予当下审美的特殊需求。
    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卢卡奇所说,一种真正重大深刻的外来影响被一个民族接受。必然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某种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关注点主要不在于西方的影响,而应该在于东方的接受。
    五十多年来我们所面对的,一直是我们的本土舞蹈和从西方传来的舞蹈怎么相处、怎么摆放的问题。振兴民族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都担当起为社会服务和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操的任务,都同时成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份力量。在美国,我们也看到玄色大理石上刻着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播放着《紫竹调》、《春江花月夜》,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融,都来自于不同民族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和力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都是对待外来文化艺术的正确态度。
    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的先锋性和艺术的国际定位都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刻意追求的形式,而在于在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之中的生命与情感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其现存问题的思索与解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这一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强调,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决特定民族生存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
    由此,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我们应关注的是东方的接受而非西方的影响,当我们把艺术的触角切入民族生存与当下时代的最敏感神经时,我们的艺术才会具有冲击力与震撼力。只有背靠着民族文化的、哲学的和美学的坚实基石,我们的现代艺术无论批判还是建构,才会有文化的广度、美学的高度以及哲学的深度。所以,在探讨古典舞有关教育、创作等各类问题时,是否也应该站在一个当下生存需要的高度上来实现古为今用的审美需求,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