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音乐 > 学术论文 >

新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4期发表胡晓东文章《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全新国家话语体系。它客观上形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义涵与功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化、合法化的演进历程,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又在遭遇诸多现代文明因素的冲突后呈现出相互抵牾的窘境。通过对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田野调查,廓清白族民族音乐及其生境——国家在场之间的深层联系,把握社会主新传统语境下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国家属性与内涵,推进白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同时,也愈加清晰地呈现国家话语这只“无形之手”深沉而巨大的文化感召力。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契机;第二部分,抵牾;第三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社会主义新传统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传统中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之上的,传统与革命、全球化与地方化、现代化与国家化等各种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融、博弈,有摒弃、有再造,有濡化、有复兴……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过程特点。国家所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社会主义形势下传统文化的生存、再造与延续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机遇。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揭示出的是一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保护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目标与路径(麻国庆、朱国伟,2014)。因此,关注中华民族整体及区域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传承与发展的实际状态,厘清其文化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与利弊关系,探究其特定的传承模式与发展格局,是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应尽的责任。

文章通过对具有“文献名邦”美誉的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况进行了较深入的田野调查,旨在探析在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特定民族区域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对的契机与抵牾。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加之当前国家宽松的民族与文化发展政策,剑川白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自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剑川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十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了剑川白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传承主体接结构续良好、白汉交融、儒风敦厚的文化生境优势以及成功艺人的羊群效应等方面。

剑川白族有着深厚的重儒轻商传统,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濡化与涵化,呈现出白汉交融的格局。初到剑川县城,我们就被古城水阁潭历史街区赵藩文化园内气势恢宏、意象沉雄的剑阳楼深深折服。整个县城传统与现代、汉族与白族文化有机融合,和谐统一,呈现出儒雅厚重之感。文化由人创造并传承,因此文化的发展的关键在人。当前剑川县的本土民族音乐专家、学者较多,高级别的音乐传承人较多,民间艺人众多,传承主体接续良好。

当前,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拥有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民风敦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文化政策方面。

音乐的传播自然带动艺人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的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开始,逐步掀起了白族艺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的潮流,小阿鹏、李宝妹、姜宗德等一大批白族艺人先后唱响祖国各地舞台,白族音乐文化随之获得极大发展。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白族青年纷纷效仿领头羊,学习白曲的人数骤然飙升,为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同时,由于其特有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化持有者的观念、伦理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当下仍有一些与白族音乐文化发展相抵牾的因素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主要表现为:

1.经济落后掣肘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创承与发展。经济的落后成为掣肘白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阻力。我们常说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剑川实施起来困难较大,无法创造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也就不可能从本质上提升白族音乐文化的竞争力。在急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对白族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心怀隐忧。

2.不良文化伦理关系反制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传承主客体之间良好的伦理关系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个人名利的驱使下,民族音乐传承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伦理关系,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在文化发展大好形势的当今,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鲜活的视野吐故纳新,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利器。当然,关于白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之间,乃至传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多涉及到音乐文化伦理问题的反思,将是有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

3.文化鸿沟阻断民族音乐遗产的传播纽带。民族音乐作为活态文化,其传承与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优秀新作来维系其血液的鲜活性,因此,创作主体的整体创新素质成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白族艺人们所表演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为祖上传下来的几首有限的传统曲目,已经无法融入并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节奏。可以想象,在后续的传承与发展中,横亘在白族音乐文化面前的这一巨大鸿沟将阻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作者认为,在时代的脉动中,文化与历史交融,与国家对话,与民族交织,共同构建属于那个时代的话语体系。当下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是上述四者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生境,进而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主义新传统的内在特点。廓清白族民族音乐及其生境——国家在场之间的深层联系,把握社会主新传统语境下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国家属性与内涵,是推进白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利途。在大理剑川田野考察的日日夜夜,我们愈加清晰地感受到国家这只“无形之手”正以深沉而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白族音乐文化向前发展。

原文作者: 胡晓东,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博士后,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兼职研究员。

原文标题:《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