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总要些呆气谈舞蹈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总要些呆气谈舞蹈

    论艺术作品选材的重要性
       一、时代文化发展方向决定了题材的重要性
       略
       二、艺术选题又反之引导时代文化发展方向
       1、舞蹈选材决定了舞蹈的主题基调、艺术性制高点。
       真正成功的舞蹈,应当是带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时间与时空上都经得住考验的艺术成就。应当同书法、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拥有一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主题。何为主题?教材告诉我们,即舞蹈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历史伟人告诉我们,主题是‘文艺的根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实生活的苦难和幸福告诉我们,艺术之主题诚如先人所说,是‘人类之爱’,但这爱不单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是强大的,也是弱小的,一草一木皆可为爱,贫富美丑皆可为爱,皆可为主题。
       艺术人作为人类灵魂工作者,还应当悟到一点,生活即为充满艺术营养的土地,题材即为凝聚大地营养的根茎,舞台上长出来的是何物,得看树根吸取的是什么,倘若万幸能开花,让人得以欣赏,那花就是主题思想。
      选题对舞蹈主题影响之重,从中可见。
       现今一些论断,认为艺术之主题思想必须旗帜鲜明,要大张旗鼓地搞说教,恨不得背景舞台往那一列,不出来半个人,观众既知编舞者要说个什么话。笔者认为,主题思想或鲜明,或隐喻,乃至隐忍不道。都是可以的,皆是一种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式,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敏锐度上来,因为只有够深度的主题思想,才有舞动起来的必要,才有升华成艺术的必要,才有让观众坐在一起集体欣赏、思考的必要。这个刚性需求,迫使着编舞者在‘选材以定主题’之时必须“寓意深刻”。观众非愚民,艺术者的情绪到位了,功底扎实了,主题深度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观众所接收,再经过观众的逻辑筛选,口碑自来。这其实是一个新时代观众审美能力的判断,未必要大张旗鼓才能理直气壮,为人所接受。
       选题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发掘深度,发掘深度就是发掘问题,编舞者要在舞蹈中表达出寓意深刻的主题,就要发掘出人文社会或自然社会中的深刻问题,这也就解释了老一辈艺术家为什么劝告新人多接触社会,理性吸收生活经验的缘由,亦解释了年轻编舞者难出引起观众共鸣之大作的缘由,主题的深度不够,是年轻学员的大结症,这绝不是厚黑学,而要说,一个真正算得伟大的艺术家,基本上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或自然学家。
      然而相对于主题深度,笔者认为舞蹈主题的敏锐度更为重要,它更能体现选题之重要性,亦是舞蹈艺术社会功能性的源力。为什么说主题的敏锐度更能体现舞蹈选题的重要性呢?首先的是因果原因,因为主题的敏锐度决定着主题的深度,选题时,只有题材本身具有敏锐度,精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才可能敏锐起来,主题思想敏锐了,深度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舞蹈的成败,即决定于主题的深度及艺术表现手法的美度。其次,是舞蹈艺术的警示、倡导功能,皆是舞蹈体内主题敏锐性因子的运作。我们思考一下,对于某些舞蹈作品的评论,——这些舞蹈作品演出完后,观众鼓鼓掌,反响不错,就散席了,对观众的现实生活、思想内涵没有任何一个力的施加,如这出舞蹈未曾出现过。怎么评价?这是为什么,艺术是如此无力的吗?笔者认为,主观上这是对舞蹈艺术功能性的一个自我缺失和浪费,客观上这还是主题敏锐度的问题,即选题题材凝结成主题后缺乏敏锐度的问题,敏锐度不足和深度不够的区别在于,主题深度是通过舞蹈艺术手段,在舞台上表演那些未被观众发觉,却已经发生了的人文、自然问题(如数年前中国才初见端倪的环保主题在舞蹈上的发掘表现),是过去、现在进行时,只不过被艺术家们发掘出来了。艺术主题之敏锐度呢,则相反,要表演的是
      ——将来时
      ——那些未发生的,却必然大范围发生的问题;一些小的、局部的,却在一段时间后将发展为大的、全局的问题。
       舞蹈艺术人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更不是预言家,但,她从事的是人民灵魂的工作,要有大作为,这个力量,这个魄力与眼力,得有。毕竟历史和现实没有把最重的担子交给艺术家,尤其是舞蹈艺术家,即指引和开创的问题。但单阐述舞蹈选题对艺术发掘问题的贡献,用以说明选题之重要,这力量是绰绰有余了。
   
      2、舞蹈选材,关系舞蹈的文化发展方向。
       之前我们谈及了舞蹈选题对舞蹈艺术许多重要作用,这些作用除了关系着艺术作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舞蹈艺术一种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即发掘问题、警示现象、倡导作风的功能,相对与其他艺术形式,舞蹈艺术的特点使其自身受到一定的表演局限,但是作为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她又有别的艺术门类无法比及的时空效果,这是舞蹈艺术发挥其社会功能性的先天优势。
      跳开来讲,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性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即为舞蹈艺术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问题,这是众多人文社会问题中与舞蹈艺术最为紧迫相关的命题。在这个讨论中,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新时代艺术文化发展方向对我们的舞蹈艺术在现实中的编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同时,我们作为个体,每一次对舞蹈题材、主题的挑选、艺术编排,都是对新时代艺术文化发展方向的一次微调,一次反作用力,不能因为大环境的强制作用,而自我小视了编舞者、艺术家个体的思维带头作用。
      妄自菲薄,是艺术工作者社会良知的大忌。
       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年轻的舞蹈学员就应当珍惜和重视每一次舞蹈选材、精炼主题的机会,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每一次选题的过程,实现一次个体意见的表达,年轻一代五指握拳,力打一处,每编一舞,既每出一拳,滴水穿石,一批批观众受我所思,思我所能,广大国民在舞蹈艺术上的能动性被调拨起来,形成更活跃更清新之空气,舞蹈艺术文化发展之方向,我等皆可为清风!清风无重,却定帆航。艺术底层的选题、微调作用绝不可小视。
       这是舞蹈选材的个人自我实现、行业自我救赎作用。
       建立起这个信心,明白了方法论,枪杆子打哪呢?
       我们的舞蹈艺术青年首先要起到的是一个保障和传承的作用,中国舞蹈艺术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技术理论,还是政治指导理论,都是一代代先人一点一滴摸索而来,尤其是中国民族舞蹈理论,其理论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与新中国波澜壮阔、沧海桑田的曲折命运紧密相连,建立这些理论基石的艺术大家与新中国共患难,同荣辱,字字句句举手投足皆是老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的心血和人生智慧。可进入新时代,一批新人弃珍纳垢,打着创新的幌子,编排之舞蹈毫无文化底蕴,或借助于恢弘形式而空洞内涵,或任意篡改传统舞蹈,逢迎市场低俗需求,甚至利用所学编排大量腥膻色元素,这在本质上已背离了艺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先辈早就告诫我等,艺术绝非单纯的感官刺激,这有悖于中国传统艺人底蕴为基的艺术长存之道,更是对老艺术家风骨的侮辱和当代舞蹈艺术的亵渎!年轻舞蹈学员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先人,在舞蹈选题中以此为鉴,首要的是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舞蹈艺术文化,将舞蹈界不良之风拒之门外,舞蹈选题的第一枪,当为阵地战与阻击之战。
      前面提到,艺术文化发展方向与舞蹈具体之细节是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的,但要看到,前者对后者的促进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或大势所趋下后者的被动结果。但舞蹈艺术细节如舞蹈选题这类针线活要对整个艺术文化发展方向起到发展作用,就必须要求舞蹈人有主观主动的意识,一个具体的历史例子,民国中期,舞蹈艺术文化的话语权、发展方向,主要受反动的国民政府主导,靡靡之音空泛高调之舞盛行,这是当时舞蹈文化大势,而到了民国晚期,亡国灭种之危首先让一部分艺术工作者觉悟,其中的舞蹈艺术人认识到,只有宣传赤色、革命斗争的艺术内涵,才能使更广大之民众觉悟和反抗压迫,于是有意识地创作出大量相关题材的舞蹈作品,用了数年时间,渐而改变了民国中期以来舞蹈艺术类型靡靡情爱与空泛咿呀的文化发展氛围与方向,革命主题和反压迫成为主旋律,无可否认,这种改变是向上的、前进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新时代舞蹈学员应当有意识地,去寻找自身艺术发展方向的新高地,及寻找使人文社会更为向上的、前进的因子,将两者利用舞蹈选题和舞蹈手段,或鲜明、或隐喻地表达出来。舞蹈选题在这里打的第二枪,是游击开辟战。
      这两战,可见“选题”之重,不单于一场舞蹈演出。
   
      三、好的题材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塑雕,尤为重要
      略
      四、艺术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新时代舞蹈‘选材’态度之重
       舞蹈艺术是否具有其社会责任,是许多年轻舞蹈工作者未有思考过的问题,纯粹的舞蹈专业人士,更愿意聆听传统的对于舞蹈诉求之定义,因为似乎那才更接近于“纯粹的艺术”即
       ——舞蹈的目的在于认识美、体验美,以及表现美。
       笔者从不否认舞蹈的这三大功能与目的,然而一个基于现实的考量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万象,艺术选材亦要万象。编舞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政治、民生、等等人文与自然交错的观察体前,在对她们进行艺术编排时,采用什么样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就会扩散传播到观众当中去,这种传播结果,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舞蹈若只是对美的宣传和表现,只表现正面的情绪,有无深刻内涵,那就是一种自我功能的放弃,就很难触及我们之前所谈及的‘发掘当下之问题,警示往后之危局’的艺术觉悟层面了,也就难以刺痛观众,留下痕迹,时下国内影视艺术的失败和瓶颈即出于这个原因,同样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舞蹈在轰轰烈烈之后却出现观众“无印象”认知结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谁能说张导的“印象系列”舞蹈不美呢?
       艺术的这种社会责任也是之前我们说谈及的艺术社会功能性所决定的,抛开纯粹的目的性,艺术都是思想的交流介质,而艺术类别之间的思想交流功效之强弱,决定了其社会责任的大小。以文字为例,文字拥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交流功能,它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时,艺术面与艺术责任面体现在哪呢?即‘繁体书法’之艺术面,和‘简体汉字’之责任面。这个不多解释。
       那么舞蹈艺术的交流功效呢?看看舞蹈之书面定义即知了: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雕塑、美术、戏剧等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

舞蹈是不是单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这一点我们不讨论,但单看上半句,其集艺术门类之大成,而且新时代还延伸到书法文学的领域,如北京奥运会上的“书卷行文舞”、“和”字舞等等,这样的舞蹈精品,真正能完美融合其大成元素的精品,其思想的传播交流能力是惊人的。中国此次奥运之舞,不就向全世界表述了自己“和为贵”的思想么?
       舞蹈艺术这般的交流功效,可知其社会责任之重。中国历代王朝统治阶级便是明白了这舞蹈之效,故而有“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故论其诗不如闻其声,闻其声不如察其形”的智慧,尽其政治功能和教化之用,为己呐喊助威。古来民间舞者却难有此悟,或自娱自乐,或乐其主上,甚有极尽妖艳之能事,不自觉间失了思想交流、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是新时代所不容见的。
       据上所言,可下这么一个论断,即: ——社会责任是舞蹈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这种责任又反使艺术更为魅力、庄重。舞蹈艺术在选题时,也当尤为慎重。
      舞蹈艺术在这个必然拥有巨大能量的前提下,说它“纯粹”,就是部分艺术者明哲保身、避世的主观恶瘤了。艺术高于生活,皆是在生活‘美’与‘丑’的基石上而言的,编舞人作为艺术创作者,具有巨大的思想传播能量,其对生活丑恶与苦难的态度,往往比对一切美好之存在的态度更为有辐射性。这样的舞蹈艺术特性,社会心理特性,就必须要求年轻的编舞者在新时代对生活中之丑恶苦难有一个正确的“选材”态度。
      什么样的“选材”态度呢?笔者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艺术未必必然与丑陋及苦难做直面斗争,但揭露它,却是真正艺术者良知的必然选择,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斗争。那么追根到底,艺术与‘恶’的斗争就是必然的,那就当有斗争的态度。那么我们的“选材”,就应当是对素材的‘精’与‘粗’的筛选,而不是对‘美’与‘丑’的选拔。逃避、过滤是部分编舞者、艺术人的社会责任观,却不是艺术的态度。
      简单梳理下,即舞蹈艺术在新时代亦有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驱使她对‘美’进行精美化‘选材’,而对‘丑’进行艺术者良知的‘选材’,这就可以推翻舞蹈的目的全然是对“美”的认识、体会与表现的论断了。
      舞蹈艺术是需要选出美的素材,但也需要将丑摆上台面,用审美标准去鞭笞它,防止新时代传统优秀的中国价值体系崩塌,确保新一代道德底线不模糊,方是新时代舞蹈之社会大责,舞蹈‘选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号角,是阻击手,是新时代舞蹈艺术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一小论段的最后一个补充,笔者不认为舞蹈艺术对‘丑’的选材解读在舞台上会被表现得‘有碍观瞻’,那全然是编舞者、艺术人士艺术造诣问题,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正如舞蹈诠释愤怒、哭泣、癫狂未必表现得不堪。也正如歌剧《纸醉金迷》中对少女贪婪、虚荣以及内心矛盾的演唱诠释,却是动听得很,颇为出彩。  
      五、舞蹈选题对舞蹈人的作用与舞者之心
       按前文所说,舞蹈选题对一出舞蹈本身有立判高下的作用,对舞蹈艺术发展方向有微调作用,乃至对于整个人文社会都有思想传播作用,那么似乎其对舞蹈人的作用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笔者发现许多编舞者似乎及其重视通过舞蹈选题来建立自己艺术审美品位的社会认同,因为当今舞蹈理论代言人和上层建筑意识都强调这么些道理,并努力使其关联起来:
      ——舞蹈选题体现了编导的专业水平和审美品位,是创作者艺术才华长期积累的呈现。
      亦就是说,题材选得好,编舞者专业水平就高,还非常有品位,还是位低调的厚积薄发的种子选手,题材没选好呢,那这人就可怜的一塌糊涂了。
       舞蹈选材固然能体现编导多方面素质,确实十分重要,在纯理论上笔者也是赞同以上关联性论断的,然而笔者还认为,真正的艺术人应当把这种选题重要性放在对外部的影响上,如,对一出舞蹈的重要性;对观众思想冲击引导的重要性;对舞蹈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及人文社会的理性碰撞等等重要性,(事实上这也是本篇论文要论述的。)而不应该把选题重要性过多地施加于本身,不要过多地思考一个题材的选择对自己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对自己是一个是什么样的附加值,这会妨碍个人艺术成就的进展和高度。因为艺术的修行是双向的,即对外的感知和对内的独立(甚至是孤立),我们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艺术”都是讲对外的感知与融合,而人类作为社会型动物,这种特性是能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参与对外的感知与融合的,而对内的独立乃至孤立的修行呢?人的这种社会性心理恰恰是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大多数真正的艺术家在晚期选择避世而生的原因。所以说,在选材的问题上,编者过多地思考本身的附加值,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不成熟的表现。即便降到对外的社会面来讲,主题的深浅好坏的标准由谁来定?谁真正有这个裁判权?谁能保证这种少数群体把握的裁判权和裁判标准不将艺术的竞争演变成人性扭曲的虚荣比拼?更何况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随时都在微变,同一个作品昨日是印象派今日又被认知为写实派,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也在激变,同一个主题,朝是一物暮又是另一物,艺术的东西,艺术人不要太写实的标准。
      舞蹈艺术人对待舞蹈选题,应当外紧内松,要明白选材对外的重要性,但对己的作用,要看淡些,轻描淡写地处理。舞者之心,平常心。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