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古代舞蹈中的丑角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古代舞蹈中的丑角

    我国古代的演出活动中,丑角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乐府杂录》“傀儡子
    ”条记载,引歌舞的“郭郎”是一个善于滑稽俳谐的秃头丑角,他在演出中,总
    是处于“俳儿之首”。丑角地位其所以重要,这和我国最早的演员——“优”一
    般是丑角这一历史渊源是有着关系的。《谷梁传》记鲁定公十年的颊谷之会说:
    “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手
    足异门而出。”优施这种舞蹈是带有滑稽性质的,就是说他是以丑角的身分进行
    表演的,所以孔子说他“笑君”,将他处以极刑,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孔
    子家语》记述颊谷之会优施的舞蹈是说“俳优侏儒戏于前”,所谓“戏”就是俳
    调笑。《孔子家语》这句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戏舞的俳优是一个身体短小的侏儒
    ,参照《谷梁传》我们便间接知道了优施的形象。
    古代的“优”,多用长得畸形的人充任,以求他本身的生理情况就具备丑角
    的条件。《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周幽王是一个昏君,“侏儒、戚
    施,实御在侧”。韦昭注说:“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淮南子·修务训》
    说:“籧篨、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高诱注说:“籧篨、戚施,皆
    丑貌。”《淮南子·修务训》的话是说,丑角即使粉白黛黑地化妆一番,也还是
    丑的,不能变得美起来。周幽王周围的优,“侏儒”是个子短小的畸型人,“戚
    施”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且看《诗经》中一首讽刺卫宣公的诗。《邶风·新台
    》是写卫宣公给他的儿子汲娶媳妇,自己却跑去迎亲做了新郎,争夺了儿子的老
    婆。诗中借新娘子的口气说:“燕婉之求,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本来要嫁给个少年郎君,谁知道遇到的是这样一个丑老怪!东汉的郑玄给这
    两句诗作笺说:“籧篨,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帮不能俯也;”“戚施,柔
    面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唐孔颖达疏说:“籧篨、戚施,本人之疾名,‘故
    《晋语》云:‘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是也。”原来籧篨就是鸡胸,比
    喻用言词谄媚别人的人。戚施就是锣锅儿,比喻用笑模样取悦他人的人。《郑语
    》中史伯的话告诉我们,古代的优多用短小和驼背的畸型人充任,以取得滑稽可
    笑的丑角效果。
    在汉代,舞蹈中的丑角还是普遍存在的。汉代舞蹈以长袖纤腰的楚舞为主(
    参看拙文《楚舞考略》,见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艺术》第五辑),配合着这种
    楚舞,往往添上丑角以伴舞。这种舞蹈场面我们在汉代的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
    如四川成都杨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家砖,右下方的主舞者为一梳双髻的舞
    女,她的两只手中,各挥动着一条长巾。长巾一端系于短棒之上,手握短棒而舞
    。画面摄取的是这样一个刹那的镜头:主舞舞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挥舞长巾
    。左脚前掌着地,右腿向后抬起,头部从右侧摆过来斜睨伴舞者。伴舞者在主舞
    者身后,为一赤膊侏儒,作蹲裆势,右手执鼗,向右后侧,左臂向左前侧伸出,
    左腕向内弯回,张大着嘴,直视主舞者,形象甚为笨拙可笑。(此图见王克芬《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图23)河南荥阳河王村出土汉代乐舞彩绘陶楼,二舞者情
    况与此略同,主舞者为长袖细腰舞女,着长裙,正扬起双臂于头上,以纵跳势作
    盘鼓舞;伴舞的丑角为男性,赤着上身,长裤上套着长不及膝的短裤,正伸出右
    臂撩逗主舞者。(此图见《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图19)陕西省博物馆石刻陈列
    室所展绥德画象石中,有一作盘鼓舞者,其伴舞者也是赤身丑角。
    汉代舞蹈中的丑角,不光是作为盘鼓舞中的伴舞者出现的,有些舞还是以丑
    角为主的。如《汉书·盖宽饶传》载檀长卿所跳的《沐猴与狗斗》舞,就是摹仿
    猴子滑稽动作的拟兽舞。这个舞本来是有“狗”的角色的,后来北齐时的魏收跳
    此舞时是与“诸优”一起跳的,说明它并非独舞。檀长卿跳此舞时,略去了狗的
    角色,只取观众喜爱的沐猴这一滑稽角色即丑角来进行表演。
    《踏摇娘》这一有名的歌舞戏,《教坊记》称出自北齐,《乐府杂录》称出
    自北周。这个本来带有悲剧色彩的歌舞戏,丑角却是其中的重要角色,所以这个
    节目也称《苏中郎》。戏中爱说大话,常常酗酒打老姿的苏中郎,是一个不折不
    如的丑角。他的打扮是“〓(缺字为左鼻右包)鼻”,“貌恶”,他的表演能使
    观众达到“以为笑乐”的目的。
    后世从元杂剧到清代地方戏中的大部分悲剧里都免不了滑稽俳谐的丑
    角,形成中国悲剧的特点之一的寓谐于庄,可以说这早在北朝的歌舞戏《踏摇娘
    》中就已奠定了基础。
    舞蹈是形成我国戏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参军戏中被奚落的“参军”,宋
    杂剧中挨皮棒棰的副净,都来源于古代舞蹈中的丑角。宋代宫延大宴的舞蹈节目
    之一《装神鬼》所演钟馗捉鬼,在“哑杂剧”这个级段,被钟馗和他手下的“硬
    鬼”追赶到穷途末路的一夥邪祟之鬼,在舞场上“魁谐趋跄”,一副狼狈可笑之
    相,这些人物在这个舞蹈中就是以丑角的面貌出现的(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
    津楼诸军呈百戏》)。
    礼失求诸野,民间常常会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兴盛于两宋时代的“舞队”—
    —作为广场艺术的“秧歌”、“社火”、“村田乐”,如今在广大农村中仍然基
    本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广场艺术中的丑角,仍象古代一样,“必在俳儿之首”。
    如关中社火中的“马牌子”,手拿麈尾、猪尿泡、施公扇,头带牛角帽,系破裙
    ,画“白眼窝”,他那些即兴的诙谐动作,常常使观众捧腹不止。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