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法 > 篆刻 >

关于书法、篆刻审美的一点思考:确立全面的审美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上午收到印友桐花的一句话:我是不是该放弃欧体了?桐花是练了较久欧体字的印友,忽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我不得不表示惊讶,问她原因,回答说,别人说,据说欧体不利于上升,言外之意,写欧体很可能发展的余地小,写不出来。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理论,只好写篇文章来回答一下了。但仅论欧体的发展性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又需要往更远的问题展开来说说,就是说:一个书法篆刻人,该如何确立自己较为全面的审美。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在书法和篆刻圈子里会有两个让人无奈的理论立足点:1、我练书法几十年了,我刻印几十年了,我的看法是不会错的,如何如何……2、我认识谁谁谁,他可是大家,名家,我有跟他的合影,他这样说(很有可能断章取义或脱离当时的语境),所以我给你说的是对的。这两种理论立足点,都很强势,像是无可辩驳,于是,意志稍稍薄弱的,就听从了,顺从了,不加理性的分析就认可以了。

这很无奈,也没很没办法。

学书法,学篆刻,往大了说,是三方面的事,1、对于书法、篆刻的想法、认识;2、对于书法、篆刻技法的掌握;3、工具。

对于书法、篆刻的想法和认识是基础性的,大部分来源于对书法、篆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意识和认知层面的,比如看了多少本书法史,读了多少遍《篆刻学》,拜了什么样的名师等等;对于书法、篆刻技法的掌握可能多来源于长期的练习,比如临了少遍某某帖,刻了多少方汉印等等;工具呢,用了什么样的毛笔,宣纸,用了某种有名的墨,自己请老师傅私人订制的刻刀,花了好多银子买了谁家的好印泥等等。这三点可能都不可偏废,都很重要,但起决定性意义的,是第一点,今天就主要说这一点。

(白谦慎的代表作《傅山的世界》)

艺术史家、书法研究者白谦慎认为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傅山,他认为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傅山最典型的审发出发点体现在他的“四宁四毋”,他在《训子帖》中提出了“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以至催生了“以丑为美”的“丑派”书法,很多书法家奉此为至宝,“丑书”、“丑篆刻”似乎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托点。从此之后,凡拙的,就是美的,凡巧的,很可能就是俗的,丑的。这真的对吗?

我前面曾经提到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意思就是说,诗是不可能有确切的训诂和解释的,书法和篆刻与诗歌都是艺术近亲,显然,我们也可以说,书法、篆刻也无“达诂”。为什么呢,既然是艺术的好坏,这就牵涉审美,审美这件事,有极强的主观性,李刚田老师说:“艺术没有对与错,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显然,审美这件事,决不可以以对错来衡量。

需要举个例子:

某个书法篆刻爱好者张三,受教育、成长环境等影响,他喜欢比较精巧、妍美的书法和篆刻,越学习,接触到越来越多看法相同的观点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审美是“正统”,除了自己认可的汪关、陈巨来,其他都是不对的,进而强力排斥粗犷、古朴、稚拙的风格;

某个书法篆刻爱好者李四,他是粗犷、古拙一路的爱好者,他也是不断学习积累的,不过,只在自己喜好的方向上积累,认为自己的审美很高级,认为自己揭露的才是书法篆刻中更深层次的美,除了吴昌硕、齐白石这一类,浑身上下都排斥精巧、妍美风格。

张三和李四各自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学习,长年积累,不断发展,各自进入极端状态。于是张三看到粗犷、古拙的作品,不往深究,下结论了,这显然是“丑书”吗,“怪书”嘛,”丑印“、“怪印”嘛,不信,让他写幅小楷来看,不信,让他刻个细元朱文来看。同样,李四看到精巧、妍美的作品,也不往深究,这作品嘛,“俗”,“匠气”!不信,让他写幅狂草来,不信,让他刻个单刀冲来。

我是河南人,我第一次去苏州时,吃不惯那里的饭,吃了一星期的洋快餐,觉得苏州人真是能忍受啊,这样难吃的饭,竟然要吃一辈子。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你之砒霜,可能恰是我之蜜糖,不仅在吃饭口味上是这样,艺术同此道理。

上述张三李四遇到一起是不是会打起来先不说,现在一般认为巧是美的是儒家的审美,认为拙是美的是道家的审美,目前网上流行说是佛系还是道系,跟这有共通处。

那真正的”拙“与”巧“、“美”与“丑”又就应当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呢,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分析的问题,记得在知乎上看过一位朋友的分析,今天死活找不到了原文了,但我记得意思,搬过来,如果这位朋友看到,请收下我深深的谢意!搬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问题。

(巧拙美丑四象限,全面的审美观)

原图比我这个做得好得多,但我这个图估计也够用了。很简单,书法篆刻的审美是四象限的,一幅书法作品或一方印作,他可能归属于上面的四个象限的任一象限,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只有:

(只有“拙丑”与“巧美”的审美)

这两个象限中,巧的就是美的,拙的就是丑的,或者是:

(只有“拙美”与“巧丑”的审美)

这两个象限中,拙的就是美的,巧的就是丑的。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全面的审美,因为一幅书作品或者一方印可能都有作者的追求,追求精巧的作品也可能呈现美或者丑,同样,追求古拙的作品也同样可以呈现美或者丑,不是说拙了就一定美,也不是说巧了就一定美。

我相信我说清楚了。

工稳还是写意,是精金美玉还是野山荒原,都值得赞叹,也都值得小心!

回到篆刻说两句,我们在汉印里打磨,最终学会了平正之法,任由自己的品性我成长环境向两极发展,或者可能向工能之美的路子发展,或者向放逸之美的路子发展,都不错。性子安静一点的,可以学赵之谦,黄牧甫,日渐典雅、劲秀、精工、妩媚,向精金美玉式迈进,情子跳脱一点的,可以学吴昌硕、齐白石,日渐古厚、老苍、雄肆、奇诡,向野山荒原式一路狂奔。都不错,都足可师法,也都不要排斥。这清末四大家,足够我们学习了,谁也别说谁不对。

(篆刻清末四大家)

回到开头,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跟大家说说,我们学习书法篆刻,在建立自己审美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要认识到审美的两极性和多元化。显然,学欧阳询与否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欧阳询在初唐的书法地位那么高,四大楷书里列着人家的名字,怎么会没有发展性呢,如果自己喜欢这种风格的字,又怎么会写不出来呢?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山东职教网
  • Copyright © 2006-2023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