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法 > 篆刻 >

篆刻探微1——印的名稱與認識古印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印的名稱與認識古印

書法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它是以文字基礎,通過筆墨使用的技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抽象藝術。由於歷代官方與民間的重視與提倡,書法幾乎被所有的讀書人視為既實用又能消遣的高尚藝術,更由於漢魏以後,行書與草書的流通與發達,把書法的藝術境界,發揮到了一種顛峰狀態,確立了書法的美術性質及深度,促使書法不局限於整齊劃一的篆隸正楷的圖案性,而形成了一種可以與生理心理兩方面相配合,能發展自己意趣,又能隨意揮灑的藝術了。 

在行草流行之前,能夠保存古代書法藝術的實物頗多,骨、銅器、碑碣、簡冊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我們可以由此窺探書法的源流。但我們如果從另外一件小的物品上觀察,你或許有更明晰的瞭解與意外的收獲,那便是我要談的印章了。印與書法的關係太密切,從商周開始,便有印的前身「鉥」的存在,「鉥」最早可能是用作標誌的,後來因為實用,就拿來作交易上的信物、官方授與權柄的代表物,隨著朝代的更替,文字的演變,「鉥」雖然名稱變了,但用途確至今未易。所以由鉥印上文字,便可以探源書法的演變,也可以藉著這方寸之物,將篆書的意態與神韻,保存了下來。 

書法藝術所以能提高,一方面是書體【行、草】的作用,但是另外一件促使書法美術性提高的原因,卻是紙的發明與流行。沒有紙,只靠竹木做的「簡」書寫是不能任意發揮的。而印章也在書法利用紙張為傳寫的工具之後,才由「封泥」的用途,改變成「濡朱」,由純粹的信物變成與書法並列,鈐拓之後,可以欣賞的文物了。到了元朝末年,王冕用軟石【花乳石】製印之後,印才由銅玉一類的硬質材料,轉變為可以由文人自己書寫、自己刻製,不必再假手於工匠,借著刀的雕刻技巧,使「書」與「刻」融為一體,表現出多種不同的意境,甚至連古代所未有的意韻,也都能從石質印材中刻劃而出,達到美術上所謂的一種高境界,於是篆刻便不再附庸於書法的範疇內,而堅強的站立起來,成為與「書」「畫」鼎足而三的藝術了。所以我一直認為:紙的發明是書法的強心劑,而軟石【壽石、青田、昌化等】的出現與使用,也促成篆刻藝術的成長與發達。 

因為篆刻與書法的關係甚為密切,書法的演進,直接地影響了篆刻的發展,所以不得不在開始之初,略為提敘。更因為雕刻藝術,必需通過佈局與篆刻的技法,才能達成。學習篆刻者,不得不透過章法與刀法,而上窺「書」「刻」契合的境界,所以刻製的技巧,實為初學者所必究。前人所著有關篆刻技法的書籍,因限於印刷條件,未能逐一闡述,使沒有師承的學習者,無法自由修而窺其堂奧。現代印刷技術的進步,可以負起這項傳導的任務,使篆刻的技法,透過插圖的傳真,讓讀者得篆刻的技法,透過插圖的傳真,讓讀者得到相當滿意的收獲。所以願意就個人所知從篆刻的欣賞至印章的刻製技法作有系統的敘述,供給學習篆刻者參考,更希望篆刻的先進與同道們,賜予指正。 

一、印的名稱
章始於何時,雖不可考,但在商朝之際,已有印的存與使用,則是不爭的事實。在那時代,無論官方與民間用印都一律稱作「鉥」,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秦以前的印章中,尚未發現有印字的存在,於是我們就把這一個時期的印稱之為「古鉥」。在古鉥中,鉥字的寫法有好多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類,一類是只有一個「朮」字而無其他邊旁的,這一類我認為是比較原始的鉥字,也即是鉥之本字。第二類是從土旁作「朮」,第三類是金旁作「鉥」,從土從金是因為鎔銅鑄印,係先以土作坯而印的本身又是銅製的。這在當時六書的會意與指事已經通行之時,應該是很自然的事。 

隋唐的印,雖然仍沿襲漢代的制度,但到了武則天作了女皇帝之後,她認為「璽」字與「死」字音近,把天子所用的「璽」改為「寶」。於是從她以後皇帝便均將自己的印稱之為「寶」了。在民間,因為印已由「封泥」變為「濡朱」,同時由於紙的發達,在潔白的紙面上鈐蓋了朱紅的印章,非常悅目,於是便稱為「朱記」簡稱為「記」。

秦始皇統一天下,自稱天子,並用玉做璽,於是群臣平民均不敢再用鉥字,又因為自秦以後,天子之印,均用美玉製作,不再用銅,所以鉥又從玉為「璽」了。天子既然以璽為專用詞,士大夫及平民階層便以「印」字代替了「鉥」,便成了後世通稱的「印」了。
漢代沿用秦朝制度,天子之印稱璽,平民稱印,或「印信」、「信印」,但太守將軍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稱為「章」,於是印的名稱又多了一個「章」字。漢祚八百餘年,印章的流通甚廣,印的制度也頗為完備,所以後世多將印與章合稱為「印章」。

宋代以前,印的用途,已逐漸擴大了範圍,文人讀書的書齋和其他軒館,也常刻一方印來表明,齋館印於是大事流行。到了宋代,許多人更有將自己收藏的書籍與書畫上,加蓋自己印章的習慣,因為鈐蓋的對象是「圖」及「書」,所以就又稱之為「圖書」。後來人們又把印,稱為「圖章」,便是由此蛻變出來的。
元代為外族入主中原,許多制度文字,對他們不能適應。在印章方面,他們又不能建立比漢人更完整的制度,當然只有因襲宋人的辦法,但時常在漢文之外另加蒙古文。在民間更流行畫押,如同現代的簽字一樣,他們把「押」鑄成印,大多數是長方形,上面是個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個「花押」,我們稱之為「元押」。元押中當然有好多是蒙古文的,但其中漢人所用的大多數在姓氏下,刻一個蒙古文的「記」字。這恐怕也是受到「朱記」的影響吧! 

明化沿用舊制,但臨時性官吏,官方頒發的官印稱之為「關防」或「條記」。這也是以前所沒有的。
清朝篆刻的風氣大盛,治印成為文人的一種嗜好,因為流行太廣泛了,於是便有人將印叫做「戳記」「戳子」「手戳」。表示這種物品,蘸了印泥後,一按即起,非常方便,但也就越來越通俗了。

二、認識古印與欣賞古印

古鉥

古鉥是指秦以前的印而言,這段期間的印,印文多與金文相合,自然然而古樸,無論官鉥與私鉥,都沒有嚴格的印刷限制印形的大小、邊欄的有無、界格的方式,也都很自由,沒有什麼限制。以發現的實物來說,大體官鉥較大,多在一寸上下,私鉥較小,多花五分以下。古鉥中的印文,有的至今尚不能識,但文字的大小,悉依自然,字劃簡單的較小,較繁的則大,縱橫交錯,一任自然。如果我們把印文的內容撇開不談,一般人都把它們分作四類,即巨鉥、周鉥、小鉥與雜形鉥。

巨鉥均在一寸以上,最大的兩寸以上其中以官鉥較多,私鉥較少。圖一所示為著名的朱文巨鉥「日庚都萃車」,這方印的印文,結構錯落有緻,樸實自然。「日庚」迫右,「萃車」依左,露出中間的空白,使全印呈現一種虛實並存的妙處。是一方淳樸而開蕩的好印。圖二所示是一方白文巨鉥「梁熊彪都司馬滄軍戠功之鉥」,這方十二字印,雖然排列較為整齊,卻均能盡筆意之能事,加之年久出土,斑剝殘蝕,更呈現了一種蒼古氣度,使我們看起來不覺得有呆板的感覺。「梁」字、「馬」字和「功」字,下面或空,左或空右,更使全局鬆動有韻。在邊欄上也有很凸出的表現,因為大印如果邊欄細於印文則氣勢即不夠雄渾,小印邊欄如粗於印文則有擁腫而喧賓奪主之感。此印之邊,較文稍重,使通體融為一彙,良工心苦,古人尤甚,不由得我們不讚賞。另外所舉的巨鉥,亦各有長處,希望讀者細詳欣賞。第二類古鉥無以名之,如稱官鉥,其中又有私鉥,如直稱古鉥,則又與現存中央研究院的三方商鉥易於混淆,故只好稱之為周鉥了。周鋪現存的實物,以戰國時期之物為最多。這一類的鉥均在一寸上下,方的蒼渾古拙,有的細挺剛勁,有的則有邊欄、有界格,有的連邊欄界格都沒有,反而更顯示其古樸。圖五所示為「大司樂鉥」,是官印,「大」與「鉥」兩字較小,「司」與「樂」二字較大,能得對角疏密調襯之效。且大字雖簡,其勢不小而「司」「樂」雖繁,而筆意疏落,是虛中有實,實處見虛的好例好。邊欄為雙重,益增此印之凝重。假如製作時,能把「鉥」字省為「朮」,當更能生色。圖六「 將之鉥」,則工整中含跌宕,左下角與右下角,亦能對稱,處理得宜,亦是好印。圖七為「左司徒訊鉥」,疏右而密左,且「鉥」字上下相錯成為一直行,使與右兩行文字相配和,但又不覺得刻板。圖八「司馬之鉥」,於婉轉中見方勁,「之」字特小,用以支奇,中間的界格,更是調和「馬」與「鉥」字不相屬的媒介,使界格兩面的印文,由鬆散而密結,成為通家之好。圖九的「陳齒」是私印,剛健有力,與甲骨同一路數,也是很精美的印。 

小鉥的風格,與同一時期的鉥仍相同,但是因形狀均在五分以下,白文多數有邊界,朱文多寬邊細文,製作精美,文字婀娜奇古,是它的特長。白文印圖十三,首行「孫參」印,筆劃了了,而能以簡馭繁,意態悠美,佈局均祥。下一印「秦□」則挺健遒麗,均耐人尋味。朱文小鉥,更能疏密得宜,古秀奇肆,如圖十三後三印「枯成戌」「高馬重」「肖留」便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雜形鉥是指正方形官私鉥以外形狀的鉥而言,因為古鉥無定制,印的大小與形狀可以自由製做,於是長方、曲角、鐘形、鐸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腰圓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心形以及、運珠形等多種形態便都出現了,更有的一方一圓一三角三者合為一印,或三個圓形合為一體,也有兩個圓形一個三角形的,不一而足,可以說印章的外形,遠在周朝便已經大備了。後人更起而效法,將印形刻成書卷形、葉形、琴形、鼎 形、如意形…等等,反覺得不如古鉥富於變化,簡單而悅目。因為線條的組合,只是直線與曲線的交錯而已,太過繁複,則有喧賓奪主之勢,只重外形,而忽視印文所表現的篆刻藝術境界了。在白文雜鉥中,界格與邊欄的配合,更是出奇闢勝;有的圓中套方,方中含圓,或是方中套方,方中錯方,兩方交錯,在相套相錯的邊緣,或粗或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山东职教网
  • Copyright © 2006-2023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