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音乐 > 学术论文 >

中国音乐学史论并举的开创及当下发展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原文作者: 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标题:《史论并举学术道路的开创及当下发展》

原文出处:《艺术探索》2017年第1期

《艺术探索》2017年第1期发表项阳文章《史论并举学术道路的开创及当下发展》。该文对近现代中国音乐学史论并举的学术成果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音乐研究所杨荫浏、黄翔鹏等诸位学术前辈将中国音乐史学与传统音乐活态深层挖掘并举的研究理念,引领了群体性的研究实践,使得中国音乐学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如果不将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梳理,难以清楚当下活态存在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因此在建构中国音乐学的意义上必定既要把握历史,又要梳理活态,如此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质性内涵。当下学界应沿这种史论并举的学术传统在继续开拓的意义上前行,更好地认知和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杨荫浏、黄翔鹏等先生对中国音乐学史论并举学术道路的开创;第二部分,中国音乐学当下发展;第三部分,承继学术传统拓展前行。

文章指出,作为中国音乐学,其骨干架构是一经一纬,史论结合。这两者为有机的统一体,纵的脉络彰显历史文明发展序列,横的是传统在当下的活态积淀与发展。当下这一经一纬在音乐学领域归属两个学科,把握住内在关联性方可厘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架构。一史一论为任何艺术门类学科建构的基石或称骨架,问题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学术方法和学术视角对一史一论进行建构。

从音乐的意义上讲,所谓“史”,是指自远古以来中国先民围绕乐在不同时段一切创造(涵盖律调谱器本体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诸种技艺类型、相关作品)、使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人群对乐的各种功能性为用)的客观存在进行历时性为主的整体把握;所谓“论”,当指探究乐这种以音声为主导的技艺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何以形成、何以发展,在人类文明社会中有怎样的功用,对乐这种形态在不同时段所形成的体裁、题材、类型、创作技法与特色有整体认知。要对这些深入把握必需有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以为支撑,“论”在某种意义上与“学”有重要关联,即学术探究的意义。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会对这些客观存在导致不同的解读,因此“论”与“学”都有更多主观性色彩,学界常有音乐史论之说。

杨荫浏和黄翔鹏等先生对于中国音乐学都是史论并举的做法,既将目光回溯文献,又将足迹伸至田野、民俗现场、考古工地,多点开花、全面贯通、重点突破,取得一个个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音乐学当下的发展。中国音乐学要在前辈开拓的道路上前行,应考虑用怎样的方法更有效、认知更明晰,研究更深入。音乐研究所数代学人形成的学术传统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将活态音声类型与历史文化大传统对接,在文化转型之时能够认知传统,在发展之时“有章可循”。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认知传统内涵与特征,则容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波逐流,造成方向迷失,基础性研究不可或阙。当然,应更新学术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前行。

回到历史语境,从传统国家制度的意义上进行整体把握,在深层挖掘材料前提下贯通式前行;把握乐在传统社会中的功能或称功用,而不是仅把握某些功能而忽略其它功能;在对既有一朝一代认知的基础上从用乐观念、音声技艺形态以及相关机构的意义上把握其演化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意义上把握礼制与礼俗用乐的存在与演化、由此把握历史上国家用乐形态对民间实质性影响及文化认同意义;在把握古人对乐谓之“三位一体”的意义上对俗乐一脉发展与裂变进行辨析,明确说唱与戏曲与俗乐之关系;宗教用乐与国家用乐的关系等等。

最后文章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学不足百年,已经有了非常重要的、实质性、丰硕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前行,我们方能体味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并行不悖地前行的学术意义。打破宫廷与民间二元认知,从国家制度下存在民间积淀看到当下活态,只有将前辈学者所梳理出音乐形态之内涵夯实,拓展学术视野,方能将研究引向深入。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