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在中国拥有庞大基数的影视剧作品中,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而随着时代以及科技的发展,在人们对娱乐消费多元化追求的趋势下,近年来内地影视剧则掀起了一股由青春文学改编制作而成的热潮。以《匆匆那年》改编为电视剧、电影为例,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分析这一热潮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所存在的问题。
青春文学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匆匆那年》近年来,青春文学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现象似乎形成了一种居高不下的态势。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内地成功搬上大银幕的第一步青春小说,打开了国内青春电影的一条思路。也是从此之后,陆续又涌现出了一批由青春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诸如较为典型的《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小时代》系列、《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万物生长》《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其中,前两部不仅被改编成了电影,还有电视剧前后上映,一時间广受议论,掀起一股热潮。
《匆匆那年》与《何以笙箫默》,从既被改编成电视剧,再几乎同一时间被搬上大银幕,足以看出这两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毕竟如果被改编的小说一开始便拥有很多忠实的粉丝,或是有一定的影响号召力,无论对于电视剧的收视率还是电影的票房来说都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对于有些并没有完整看过原著的观众,原本对于小说只稍微了解大概内容,因为小说的影响力而选择了观看改编电影、电视剧,观看后又会好奇原著与影视剧的差异而再次补齐完整小说。
以《匆匆那年》为例来说说它的改编及不足,这部小说首先被搜狐视频制作成一部16集的电视剧,与原著有较多不同,如赵烨没有原著中那么贫,陈寻也差那么一点,电视剧里的太贫,没有展示出来他阳光、幽默的一面,让人比较满意的是白敬亭饰演的乔燃,跟原著的感觉很像,饰演林嘉茉的演员选的也是较为成功的,她与赵烨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点也与原著不同。方茴,让人又爱又怜的一个女主设定,或许每个人上学的时候大概都会碰到这种性格的女孩,很安静,不爱说话,对爱情充满向往,渴望被保护,这样的女孩一般都是被爱说话、爱热闹的男孩追到,这也是在高中那个时期,方茴和乔燃只能是朋友的原因。然而也是这种性格,最终使她与陈寻的爱情走向陌路。只是饰演方茴的演员在一些表情的细节表现上还不够,如假装生气、吃醋了,等等,表情有点单一了,她这时候的性格应该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差不多。不过在原著中,到最后去了澳洲之后,所表现的性格又跟原来不一样了。虽然外表还是看起来很柔弱,但内心很坚强,好像世界上什么事都被看透了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我连我最爱的都失去了,还怕失去什么呢。就这一点而言,表演没能呈现。然而,紧随其后上映的《匆匆那年》电影版,整体就有一种违和感。倪妮饰演的方茴与之正相反,她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后半段该有的性格,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洒脱坚强气质怎么演都改不了。而彭于晏饰演的陈寻,一口港台腔,非常容易令观众出戏。郑恺很百变,但他也没演出赵烨来,赵烨一米九几,冲动傻气但很有义气,是每个人的青春班级里都会有的那种人,先不提郑恺的身高硬伤,单就电影里为了突出他的傻,硬是让郑恺往没文化小混混气质演,大概也气晕了一票原著党。当努力稳重的“苏凯”变得搞笑甚至去卖金融产品时,这个电影就变成了跳梁小丑。魏晨的乔燃和张子萱的林嘉茉倒是无功无过。但在整个电影都变得逻辑不通。恶俗搞笑的时候也很难再加分了,笔者认为,电影比电视剧更让人失望。从这一例示,也可以一窥近年来,青春文学改编成影视剧这一热潮的原因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高票房让人趋之若鹜
赵薇2013年首次跨界当导演时,选择改编青春小说的《致青春》,并收获了7.2亿的高票房;郭敬明主导的《小时代》系列三集总计票房超过18亿;热映的《匆匆那年》也以5.8亿票房收官。这些改编自青春小说的电影大多票房和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但口碑似乎并不影响其赚得满钵,观众似乎还是愿意一边吐槽“伪青春”,一边掏腰包走进电影院。青春小说的影视改编无论是在制作团队上还是演员阵容似乎都在随着青春片的高票房而水涨船高。
2.人气演员的强大阵容
近年来上映的青春电影,不管是主角配角都一定是人气演员,他们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的,走进电影院,有人冲原著,也有人是冲着某位明星而去的。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在上映之前,陈学冬、谢依霖、郭碧婷等并没什么名气,但因出演了这部电影而一炮而红。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
3.“原著党”的无条件支持
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何能“一统天下”,为何即使在口碑不好、作品泛滥的情况下依旧能收益不错的票房?究其原因,粉丝是电影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从6天制作完成的粉丝电影《奔跑吧!兄弟》首周末收获2亿票房就可窥见,而青春小说的原著粉丝积累似乎使得改编电影有了先天市场保障。
4.青春话题易引共鸣
虽然不少青春片被批“消费怀旧”“伪青春”,但是在这个流行怀旧的年代,观众们对其中的“青春回忆”的情感共鸣也无疑是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收获票房的法宝。文学作品类型有许多种,改编成电影的也不仅有现代青春题材的小说,但同样有一定原著粉丝积累的科幻、推理悬疑、武侠动作等小说类型却似乎不如青春小说更受电影改编者的青睐。
5.制作门槛低,成本投入少收益高
这一类型的影视剧制作门槛低,成本投入少应该是是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更为普遍的原因。这一类型的电影也非常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致青春》即是赵薇导演的毕业设计之作。这一示例不胜枚举,有苏有朋作为导演执导的处女作《左耳》,何炅作为导演执导了第一部作品《栀子花开》等等。无独有偶,很多网络剧也成为了“小制作,大回报”的获益者,例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太子妃升职记》等。
6.青春文学作品出版的“反哺”现象
影视剧改编的热潮也带动了对青春文学出版的又一次热潮,这种影视剧改编“反哺”青春文学作品的现象,也成为了当下青春文学出版的新模式。从侧面带动了青春文学读者群体的广泛化,拓展了粉丝受众群体的年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总结来说,青春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这股热潮还在持续升温。像是《致青春》的原著作者辛夷坞,其所有作品均已输出影视版权。还有《何以笙箫默》作者顾漫的多部作品也同时以电影、电视剧两种形式呈献给观众,演员阵容一公布就引发热议,在此不多加赘述。希望导演们可以为观众献上真正的良心之作,不再辜负“原著党”的期待。
青春文学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匆匆那年》近年来,青春文学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现象似乎形成了一种居高不下的态势。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内地成功搬上大银幕的第一步青春小说,打开了国内青春电影的一条思路。也是从此之后,陆续又涌现出了一批由青春文学改编的影视剧,诸如较为典型的《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小时代》系列、《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万物生长》《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其中,前两部不仅被改编成了电影,还有电视剧前后上映,一時间广受议论,掀起一股热潮。
《匆匆那年》与《何以笙箫默》,从既被改编成电视剧,再几乎同一时间被搬上大银幕,足以看出这两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毕竟如果被改编的小说一开始便拥有很多忠实的粉丝,或是有一定的影响号召力,无论对于电视剧的收视率还是电影的票房来说都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对于有些并没有完整看过原著的观众,原本对于小说只稍微了解大概内容,因为小说的影响力而选择了观看改编电影、电视剧,观看后又会好奇原著与影视剧的差异而再次补齐完整小说。
以《匆匆那年》为例来说说它的改编及不足,这部小说首先被搜狐视频制作成一部16集的电视剧,与原著有较多不同,如赵烨没有原著中那么贫,陈寻也差那么一点,电视剧里的太贫,没有展示出来他阳光、幽默的一面,让人比较满意的是白敬亭饰演的乔燃,跟原著的感觉很像,饰演林嘉茉的演员选的也是较为成功的,她与赵烨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点也与原著不同。方茴,让人又爱又怜的一个女主设定,或许每个人上学的时候大概都会碰到这种性格的女孩,很安静,不爱说话,对爱情充满向往,渴望被保护,这样的女孩一般都是被爱说话、爱热闹的男孩追到,这也是在高中那个时期,方茴和乔燃只能是朋友的原因。然而也是这种性格,最终使她与陈寻的爱情走向陌路。只是饰演方茴的演员在一些表情的细节表现上还不够,如假装生气、吃醋了,等等,表情有点单一了,她这时候的性格应该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差不多。不过在原著中,到最后去了澳洲之后,所表现的性格又跟原来不一样了。虽然外表还是看起来很柔弱,但内心很坚强,好像世界上什么事都被看透了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我连我最爱的都失去了,还怕失去什么呢。就这一点而言,表演没能呈现。然而,紧随其后上映的《匆匆那年》电影版,整体就有一种违和感。倪妮饰演的方茴与之正相反,她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后半段该有的性格,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洒脱坚强气质怎么演都改不了。而彭于晏饰演的陈寻,一口港台腔,非常容易令观众出戏。郑恺很百变,但他也没演出赵烨来,赵烨一米九几,冲动傻气但很有义气,是每个人的青春班级里都会有的那种人,先不提郑恺的身高硬伤,单就电影里为了突出他的傻,硬是让郑恺往没文化小混混气质演,大概也气晕了一票原著党。当努力稳重的“苏凯”变得搞笑甚至去卖金融产品时,这个电影就变成了跳梁小丑。魏晨的乔燃和张子萱的林嘉茉倒是无功无过。但在整个电影都变得逻辑不通。恶俗搞笑的时候也很难再加分了,笔者认为,电影比电视剧更让人失望。从这一例示,也可以一窥近年来,青春文学改编成影视剧这一热潮的原因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1.高票房让人趋之若鹜
赵薇2013年首次跨界当导演时,选择改编青春小说的《致青春》,并收获了7.2亿的高票房;郭敬明主导的《小时代》系列三集总计票房超过18亿;热映的《匆匆那年》也以5.8亿票房收官。这些改编自青春小说的电影大多票房和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但口碑似乎并不影响其赚得满钵,观众似乎还是愿意一边吐槽“伪青春”,一边掏腰包走进电影院。青春小说的影视改编无论是在制作团队上还是演员阵容似乎都在随着青春片的高票房而水涨船高。
2.人气演员的强大阵容
近年来上映的青春电影,不管是主角配角都一定是人气演员,他们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的,走进电影院,有人冲原著,也有人是冲着某位明星而去的。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在上映之前,陈学冬、谢依霖、郭碧婷等并没什么名气,但因出演了这部电影而一炮而红。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
3.“原著党”的无条件支持
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何能“一统天下”,为何即使在口碑不好、作品泛滥的情况下依旧能收益不错的票房?究其原因,粉丝是电影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从6天制作完成的粉丝电影《奔跑吧!兄弟》首周末收获2亿票房就可窥见,而青春小说的原著粉丝积累似乎使得改编电影有了先天市场保障。
4.青春话题易引共鸣
虽然不少青春片被批“消费怀旧”“伪青春”,但是在这个流行怀旧的年代,观众们对其中的“青春回忆”的情感共鸣也无疑是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收获票房的法宝。文学作品类型有许多种,改编成电影的也不仅有现代青春题材的小说,但同样有一定原著粉丝积累的科幻、推理悬疑、武侠动作等小说类型却似乎不如青春小说更受电影改编者的青睐。
5.制作门槛低,成本投入少收益高
这一类型的影视剧制作门槛低,成本投入少应该是是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更为普遍的原因。这一类型的电影也非常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致青春》即是赵薇导演的毕业设计之作。这一示例不胜枚举,有苏有朋作为导演执导的处女作《左耳》,何炅作为导演执导了第一部作品《栀子花开》等等。无独有偶,很多网络剧也成为了“小制作,大回报”的获益者,例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太子妃升职记》等。
6.青春文学作品出版的“反哺”现象
影视剧改编的热潮也带动了对青春文学出版的又一次热潮,这种影视剧改编“反哺”青春文学作品的现象,也成为了当下青春文学出版的新模式。从侧面带动了青春文学读者群体的广泛化,拓展了粉丝受众群体的年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总结来说,青春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这股热潮还在持续升温。像是《致青春》的原著作者辛夷坞,其所有作品均已输出影视版权。还有《何以笙箫默》作者顾漫的多部作品也同时以电影、电视剧两种形式呈献给观众,演员阵容一公布就引发热议,在此不多加赘述。希望导演们可以为观众献上真正的良心之作,不再辜负“原著党”的期待。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