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正逐渐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从文化层面而言,流行音乐逐渐从边缘文化样式向中心靠拢,成为主流的文化之一。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与当今现状来看,无论是古代的俗乐,还是当代的流行音乐,都遵循着文化符号域的原理,不断从边缘地位出发影响主流,给主流带来活力,使占有符号域主导地位的样式灌注新的生命。经济层面上,流行音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音乐产业产值仅次于航空工业,英国的音乐产业出口净收益利润大于钢铁工业,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之一。流行音乐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吸引了众多的资本,也几乎将所有人吸纳进来,成为其消费者。
凭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流行音乐自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其诞生之日起,关于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流行音乐研究在中国还未形成气候,相关著作并不多见,具有理论深度的译著更是凤毛麟角。陆正兰等翻译的 《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是流行音乐研究理论化的专著,该书的翻译出版会对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流行文化研究对整个人文社会研究来说功不可没,流行文化不光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学术增殖力极强的领域。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可以和流行音乐扯上关系,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是既涉及流行音乐,也可以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随着流行音乐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法学、经济学、金融学也都开始研究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研究以其强大的学术包容力涉及了绝大部分的人文社会学科。西方的流行音乐文化十分发达,相关研究也不甘落后,几乎是与之同步发展的。每年都会有上百部的新著作问世。研究主体有着各自的学科背景,涉及面十分广泛。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的数量多;二是不同风格的音乐研究都有所建树;三是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时效性;四是研究具有理论深度。《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一书是这些成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本。该书初版于1999年,既是流行音乐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经典研究模式。
该书收录的18篇文章就是对流行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涉及流行音乐的方方面面。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知名教授,所从事的领域都和流行音乐相关,同时也在其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总体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流行音乐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这也是流行音乐的特点之一。该书将流行音乐的主题概括为18个关键词,每篇文章负责解释一个关键词。这18个关键词分别是意识形态、话语、历史、机制、政治、种族、性别、青少年、流行、音乐、形式、文本、图像、表演、作者、技术、商业和范儿。前八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整体,将流行音乐纳入文化中研究,后十个关键词构成第二部分,将文化置于流行音乐中来研究,总体呈现出内部和外部研究的视角。上篇是外部研究,主要从与流行音乐相关的社会语境进行探讨,下篇则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流行音乐自身进行了研究。该书的研究框架形成了经典模式,之后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展开。这18个关键词涉及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方面面。时代不断发展,音乐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流行音乐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相关讨论仍逃不出这些范畴,足见其预见性与经典性。
西蒙·弗里斯等人2001年编著出版的《剑桥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指南》书中内容几乎和《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一书相同。大卫·赫斯蒙德霍和凯斯·尼格斯2002年编著出版的《流行音乐研究》几乎和这一模式差不多(几乎是翻版),内容仍然逃不出政治、种族、性别这些关键词,只是论文收录的范围更为广泛。2012年,中国学者滕继萌和新西兰学者劳伦斯·西蒙斯编著了一本流行音乐研究文集 《读解流行音乐》,收录文章20篇,也是对整个世界流行音乐的研究。作者都是新人,谈论的也是新的音乐现象,但是所有论文的主题仍然是这些关键词:种族、政治、机制、历史、意识形态、形式、性别、青少年,等等。这些书放在一起互文阅读,会发现其间的奥妙。
《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的作者身份颇多,涉及人类学、传播学、文学、音乐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显示出流行音乐的跨学科性,从一开始,流行音乐研究就呈现出跨学科性。国外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宏观到庞大的理论体系建构,涉及政治、宗教、哲学诸领域。如英国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通过流行音乐对整个文化的打量,也可以相当微观,具体到一个歌星、一张唱片、一段歌词的分析。
流行音乐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费品,而是事关整个文化进程、历史演变与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从中可以一窥国外流行音乐研究的态度、模式与成就。同时我们会发现,流行音乐的研究不仅仅是从事本体的音乐研究,而是进行着一项复杂的社会学考古工作。从一开始,流行音乐研究就是一种“新音乐学研究”,而非传统的音乐学研究。新音乐学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将音乐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虽然一直以来经典音乐学都对流行音乐不齿,但是丝毫未能阻止流行音乐成为音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流行音乐是社会的产物,需要放在整个社会结合具体的社会语境进行考察。
任何文化现象都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是说通俗的音乐只能得出通俗的研究成果。国外关于中国的流行音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这些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一种参照。目前已经出版的涉及流行音乐研究的译著有三本,分别是《流行音乐文化》《流行音乐的秘密》和《音乐·媒介·符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篇目有中文版,如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彼得·曼纽尔的《非西方世界流行音乐研究析论》、大卫·沙姆韦的《摇滚:一种文化活动》、西蒙·弗里斯的《通俗文化:来自民粹主义的辩护》等。当然,相比于国外整体成果的庞大数量,这些已经翻译过来的成果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中国的音乐产业吸引了巨大的资本流入,吸引了众多人力资源,但也面临版权问题、原创问题、粉丝问题、音乐批评等问题。这些现象值得深入探究,学理层面的分析研究自然不可少。中国的流行音乐研究因为种种原因(如学术产能问题、经济水平等)未能形成气候、产生影响力。中国流行音乐的持续力缺乏,很多学位论文以此为选题,但成果没有出版,并且因为流行音乐研究不易被认可,很多人转行做其他研究,没有可持续性的研究。除此而外,还有研究滞后、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少,以及研究重复、雷同等问题。
《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启发。其实在翻译本出来之前,该书已经出现在很多中国研究者的论文中,被列为了参考文献,如王彬、徐元勇、郭昕等人的著作中都有相关引用。有了这本译作,更多的研究者会有新的收获与启发,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也会上升到新的阶段。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