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忧的音乐创作门槛不断被拉低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其实音乐创作不一定需要很专业,你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专业的录音制作人。我不是在开玩笑,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款能让业余人士变成专业音乐创作人的应用软件。”这是笔者近日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一则音乐软件促销广告。之所以会被这则广告吸引,主要缘于“其实音乐创作不一定需要很专业”这句话。或许,对于商家来说,这不过是一句再寻常不过的宣传语,但笔者由此联想到的却是当下音乐创作的确存在去专业化,乃至无门槛化的现实。

曾几何时,在人们的印象中,作曲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作曲家是有着一定程度和深度的作曲能力、作曲功底、作曲技术、作曲理论的音乐家。但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艺素养的提高以及传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音乐创作行列并发表、传播自己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的确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不可忽视的是,音乐创作的门槛也随之降低,进而导致音乐审美底线和音乐作品标准的走低。

不可否认,目前流行歌曲的题材、风格日益多样,国内流行歌坛似乎从没像今天这样多姿多彩,但歌曲虽多,好歌难求的追问却此起彼伏。何也?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作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益为写得越另类越好、越搞怪越好的观念所冲击。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很多所谓的音乐创作者不但忽略或轻视作曲的技术性,甚至还觉得技术限制了他们赶时尚、求创新。事实上,所谓的时尚和创新带来的却是趋同的曲风、空洞的内容,是各种选秀舞台上看似“星星满天”,创作上却“颗粒无收”的尴尬与无奈。

虽说音乐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行为,但我想一首歌、一首曲子的悦耳动听,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欣赏诉求。尤其是对于流行音乐来说,除了好听,还得好唱,如此才能流行起来。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某些流行音乐,歌曲是怎么难唱怎么写,乐曲则是怎么难演奏怎么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很多所谓的音乐创作者看来,正儿八经写出来的音乐要么会被人觉得没水平,要么得不到点击率和粉丝,至于用什么手法、用什么技法来写,写出来的音乐是不是能够打动人,已然无关紧要了,关键是要看自己的作品能不能“火”。虽然,我们也的确看到这些音乐创作者的作品实现了他们的预期目标——有围观、有追捧、有市场,但不要忘了,关注并不等于点赞,围观并不等于叫好。如果把观众的围观看热闹,一厢情愿地理解为观众的认可,甚至认为这就是社会的主流审美取向,恐怕最终只能落得曲终人散的结局。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表示,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基础,那么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注定是没有根的,也是没有道理的。笔者深以为然。因为历史早已证明,不论是曾经的作曲大师,还是活跃在当前音乐创作前沿的作曲家们,他们无不是经过严格的、系统的训练,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翻开他们的作品曲谱,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随意出现的,而一定是要服务于音乐内容的。且不说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的考究,最基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用长音,那个地方为什么要用持续音,蕴含的其实都是专业性,而这,其实应当是每个音乐创作者所具备的基本功。

去专业化、去精英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仰望“高大上”的艺术和文艺家,反而对来自民间和基层的文艺创作产生更大的兴趣。这当然有利有弊,比如说,越来越多呼吁普通人“造梦”“造星”概念的音乐选秀节目的兴起,的确让一些业余音乐创作者拥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和出彩的机会。但如果因此而放任音乐创作门槛不断被拉低,丢失了音乐创作应有的规矩、基本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底线,恐怕就值得认真反思了。毕竟,音乐创作首先还是一门技术活儿。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