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技之长的绘画机器是美术教育需要警惕的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申城,把脉高等美术教育,有专家指出———

    只有一技之长的绘画机器是美术教育需要警惕的

 

美院艺考,考察对于一曲歌、一首诗的理解,算偏题、怪题吗? 昨天汇集百余位美术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论坛上,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未来,这类倚重综合素养、开放视野的考题将成为美院艺考的常态。

作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的首展,于中华艺术宫揭幕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在约49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中,集结展出全国48所相关高等院校880名专业学生的827件优秀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全国各艺术院校学术资源的一次大规模整合,也给思考当下美术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了机会。

有专家直言,冲刺美院,临时报个考前培训班速成、死抠几个月石膏素描线条之类的“经验谈”已经翻篇。“只有一技之长的绘画机器是我们美术教育需要警惕的。”

考验技法,更考验审美判断力,艺术是一种情感教育

今年春天,几道来源于国内美术院校本科艺考的考题都曾因不按套路出牌而刷屏网络,令人大呼“蒙圈”“傻眼”。比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科目有道考题出自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要求考生绘制一幅能表现该歌曲意境的造型视觉画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一”科目中的一道考题则是:根据对唐代刘长卿 《寻南溪常道士》 一诗的理解,完成一张主题创作。

对于艺考中备受争议的所谓“偏题”“怪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直言,这类考题今后只会越来越多,就是要打破封闭式考察,一改考生的应试准备,更多地注重综合素养,在短时间内打开思路的一种能力。跨专业、跨系甚至跨学院的大选修,其实正是近年来央美鲜明的教学特色之一。

论制造惟妙惟肖的图像,如今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生产能力远优于手工。那么,通过人工技艺创造图像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认为,美院不是培养绘画机器的,美院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审美思考及探向精神深度的洞察力。“这种能力不是被动的视觉接受,而是要学会突破视觉能力,提高双眼的洞悉能力,通过认知分析视觉对象而洞穿世界的本质。”也有学者指出:“艺术是一种情感教育。技法以外,更多的涉及审美判断力的培育、价值观的塑造。在这些方面,美院应该担起重任,除了教授手艺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怀、品格、学养及观念意识的综合培养。”

不能只追赶科技潮流,更需深入文化土壤开掘精神向度

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未来中国美术需要的是将新兴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新兴科技浪潮不断袭来的当下,艺术范式与形态面临着更新升级,这其实对艺术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未来艺术创作尤其是与设计相关的艺术创作将呈现出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在中央美术学院,“声音艺术设计”“生物艺术设计”“影像艺术设计”“媒体建筑设计”等新兴研究方向陆续出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成立了一个交叉学科项目,以此进行研究生培养,开展原创性研究和设计。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醒,别以为仅仅抓住新兴科技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沉淀会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为作品开掘耐人寻味的精神向度。这更是需要细水长流的滋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告诉记者,开学时,每个新生都会收到学校统一发的两支毛笔以及一本智永书《千字文》。“这不是让他们人人成为书法家,而是让他们通过写毛笔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由来已久的精神,什么叫虚实,什么叫方圆,什么叫提按,等等。当他们对这些了然于心,他们的创造之中自然而然显示一种东方气象。”范迪安也提出,“传统的优秀的中国美术创作思想、观念、造型、手法,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论,能不能导入我们今天的教学,让学生们的作品流露出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痕迹?”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