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摄影文化探索(共2篇)
第一篇
在入井前,矿上的工作人员都会配带,虽然没有哪一条规则要求摄影记者要携带。但由于摄影记者使用照材,多数都不是矿井所要求的防爆器材,带上便携式瓦斯检测仪后,能让摄影记者在井下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快速检测出瓦斯浓度,方便拍摄工作。当便携式瓦斯检测仪检测出瓦斯浓度达到或超过1%时,摄影记者就要马上关闭相机、闪光灯的电源。闪光灯在释放时容易产生高温,引起瓦斯燃烧或爆炸,这时要听从工作面瓦检员的要求,并迅速同井下的工人们撤离到安全地域。现在各矿井的井下工作面都实行了“先抽后采、不抽不采、应抽尽抽”的瓦斯治理方针,加大了瓦斯治理力度,降低了瓦斯危害性,但摄影记者在进入工作面前,还是要向当班的瓦检员询问工作面的瓦斯浓度,要做到自身安全和他人的安全万无一失。
细心观察采、掘工作面顶板和支柱在进入采、掘工作面后,摄影记者这时不要马上拍摄新闻图片,要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环境,看下掘进工作面顶板是否有松动,支护是否已经打好、打到位,要多留心头上和脚下,要听当班瓦检员说的工作面的各种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开始工作。一些摄影记者、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摄影记者,一到井下会马上被工人们的工作场景所感染,一心投入到自己的摄影工作中,而忽视了对采场周围变化的观察,往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薄煤层采煤工作面使用的单体液压支柱,我在井下采访时经常用手检测一下,看看液压支柱是否有压力不足的现象,如果发现压力不足时,马上离开,同时告知当班工人及时处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工作面的底板是否湿滑,薄煤层采煤工作面高度有的不足1米,在工作面内只能蹲着前行,手要把牢、脚要踩实,本人在一次采访中,没能注意到这点,在工作面内滑出近10米远,最后撞到液压支柱上才停了下来,造成左则肋骨碰伤,休息半个月后,才能正常工作。在掘进工作面,每天当班的工人们在进入工作面时,都会对工作面的顶板进行“敲帮问顶”,就是拿着长把工具对工作面顶板、两帮进行敲击,用这种方法把松动的石块敲击下来,以确保安全生产。
采煤工作面的液压支柱在长期使用中,个别液压支柱会出现失效和倒柱现象,在行走时用手扶支柱时,要注意这个情况,采煤工作面倾角大的情况下,工人们都在液压支柱上绑上防倒绳。记者在拍摄时尽量不要用手或身体去扶、靠支柱,保护好自身的安全。保护好摄影器材和被摄影人摄影记者在进入井下时,一定要为摄影器材做好防潮、防尘的保护,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空气中水分、粉尘比重高,这些水分、粉尘都非常细小,很容易钻入摄影器材中,在镜头、取景器、感光元件上留下难以清除的粉尘,为保护好自己手中心爱的摄影设备,在入井前要用毛巾把相机包裹严实,如果能用保鲜膜包裹相机将能有效地起到防尘的作用。
在拍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周围的环境,也不要把被摄影人置于危险环境,在采煤工作面拍摄时,不能便于自己的拍摄方便让工人在没有支护的地域作业,摄影记者要让工人到安全的地方,再开展拍摄工作。以上就是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井下摄影工作记者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煤炭企业从事摄影工作的记者给予批评指点。
作者:袁晓松
第二篇
有人说摄影是一种吸引;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获得;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思考;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解读;有人说摄影是一种延伸;有人说摄影是一种快乐;有人说摄影是一种记录;有人说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游戏,玩到极致,游戏可以出大师可见,就摄影这点事,给人们留下感受是非常丰富的,说明了摄影具有的艺术魅力,也说明了人类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只有把摄影的作品和作者的思维两者联系在一起,摄影作品的生命力才会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摄影是一种文化,拍摄的不同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人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摄影者,但不一定能成为摄影家,更难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人人都会有照片,但不一定能称为作品,更难说是精品。这其中,关键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人们在培养摄影爱好的同时,不但要很好地掌握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更要把握好摄影的艺术成分、艺术要求、艺术品位。这与神华煤制油化工的操作一样,如同怎么能对温度、压力进行科学的控制是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与我们的工艺要求有密切关系。摄影也一样:拍一张照片并不难,难的是拍一张有艺术功底和文化涵养的照片。从摄影技术层面上来说,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很重要:选择好摄影角度。角度即是视角。摄影需要多角度,如平视、俯视、仰视等,其反映出的作品的效果各不相同。一个同样的化工装置,不同的摄影角度会有不同的文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