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教育如何扎根中国大地
——访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如何坚定不移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日前,记者就此专访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
记者:为何说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美术教育是由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决定的?
王家春: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和艺术理念对高等美术院校冲击很大,这种冲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引入了属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范畴、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许多教学理念、育人方法和创作技能,有利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及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院校以“与国际接轨”为由,不加区别地认为西方艺术比中国传统艺术更先进,把许多看似时髦前卫,实则怪异、荒唐、颓废,不符合国情需要的,且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美学观点作为吹捧对象,甚至以此作为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及艺术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脱离国情谈教育、照搬西方办教育、只盯市场搞教育等现象层出不穷,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因此,高等美术院校及时肃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十分必要、尤为迫切。
记者: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美术教育,您主张强化政治使命和文化自信,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王家春:高等美术院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承担着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精品力作的光荣使命,担负着承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上述高等美术院校的政治使命和社会担当,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践行习近平教育思想文艺思想,特别是不断强化关于高校“四个服务”认识,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崇洋媚外屡见不鲜,其重要原因在于,对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不够自信。我们知道,文化是抽象化的精神凝聚,艺术、美术则是具象化的表达载体,所以强调文化自信对高等美术教育具有更加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美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最直观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文明史,美术往往承担着开创时代风尚之先的新文化引领者角色,从古至今发挥着“以美启智”和“以美辅德”的重要价值功能。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中,美术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留存了丰富的绮丽瑰宝,就连西方顶尖艺术大师毕加索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中国传统审美有中和、气韵、意境、飘逸、阴阳相济等诸多形态,一直延续、演化到了现当代,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审美体系所吸纳,这些基本形态体现了中华艺术理论体系的传承性、包容性和展示性,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确认中华审美文化的标识,摒弃中国美学虚无论,增强文化自信。
记者:高等美术教育扎根中国大地重点在哪里?
王家春:第一,坚持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政治保障,也是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有别于国外高校的重要特征和政治优势。为凸显这一政治优势,需要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和艺术规律,严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断营造有利于推出名家大师的良好育人环境和创作环境;充分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在思想政治上积极引导,在科研创作上热情支持,在工作生活上悉心关怀,鼓励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新。
第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打造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打造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独特标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中国有全世界为之惊叹的古典文化及传统美术资源,再如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孕育了深厚的红色美术,以延安鲁艺为代表,江丰、古元、王式廓等老一辈人民美术教育家所独具的战斗艺术情怀、鲜明政治立场和真挚质朴表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红色美术风格”,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宝贵文化营养。
第三,坚持以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级美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高等美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必须围绕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级美术人才这一目标,探索并完善中国特色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高等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重视并大力扶持中国画、书法学、陶瓷艺术等具有中国元素的专业、学科体系建设,探索以“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为优秀作品的重要评判标准,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科研创作评价体系,将师生学术评价与社会贡献紧密结合,夯实创新实践育人中的人文素质底蕴,优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着力提高学生的学养、涵养、修养,注重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坚持以新时代的人民艺术需求为导向,搭建宽广的社会创新服务平台。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艺术精神需求,是新时代高等美术院校扎根中国大地办美术教育的重要立足点。为此,我们要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始终将“人民”和“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更好地发挥高等美术院校办学优势,打造新型的校地、校企“产学研创一体化”合作模式,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需求,在推进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勇于创新作为。
人民日报记者 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