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集体小品的准备
表演初试考察的是艺术生的基本素质,对于他们来说发挥空间还是很大的,但这不意味着在初试可以马虎大意。初试有朗诵,形体,声乐和集体小品几个题型,主要测试考生的创作热情、感受能力、想象力、激情的爆发力、在假定情境中表现生活的能力等等。在这里,我来介绍下考生感觉难度最大的集体小品。
集体小品的出题方向基本是可以确定的,它一般都出“在公共汽车站”、 “在火车站候车室”、“在公园里”、“在河边”这样的题目,教师只给出一个地点或一个条件。至于在这个地点、条件下干什么,发生些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麻烦,如何克服这些“麻烦”和“困难”,这些都由考生自己去想象决定。同样一个题目(就像同一个剧本一样),有的考生就想得符合生活,演得也自然合理、细致准确,有的则行为不合生活逻辑,挤眉弄眼、过火做作,令人看了不舒服。比如,有的考生在公园里无所事事,东转西晃不知所措。为了摆脱这种窘境,他就无缘无故地找别的考生(同台做小品者)去搭讪,由于没有找到此时必须说话的根据,所以显得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反而使得另一位考生也无所适从。这样的表演当然难以考出好的成绩。
其实,考生在考试中没话找话说也是一种紧张心理的反应,一紧张就不知道应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老感觉观众的眼光在盯着自己。怎样摆脱这种眼光呢?于是就去找一个人说说话,使自己的注意力有一个落脚点。可是考生应当知道,在生活中和不认识的人说话的情况极少见,没有充足的理由是不会贸然张嘴的。否则,就违反了生活的常规,不合常情逻辑,这样演当然不真实。
而有的考生在公园里既不东游西逛,也不没话找话说,而选择了“等人”这样一种行为动作。“等人”的理由很多:买了电影票等人来取;等男(女)朋友来约会;约见一位重要客人;捡到了贵重物品等失主来领……这样的话,演员在公园里就有事可做了。比如约会时间已到,为什么他还没有来?隐隐约约看到他从远处来了,正想迎过去,可走近一看又不是他。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了,他是从不失约的呀,于是,担心他出了什么事。病了?被车撞了?还是把这次约会忘了?演员显得心情烦躁起来,一气之下抬腿要走,转念一想,万一他此时已到了公园门口呢,我这一走岂不把事情搞僵了?于是只好耐下心来等。演员找了一块石头坐下,一边看手里的报纸,一边不时地瞄着大门的方向。突然,演员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兴奋地站起来,折起报纸,一边招手一边迎了过去,显然那个人终于来了。
当然,这并非考题的“标准答案”,只是想说明像这样来结构这一小段生活,使得表演具有了明显的“动作性”,也较合乎生活的情理,仅仅作为参考。其实,在公园里可以有很多事情做,有等人的,有复习功课的,有锻炼身体的,有一早吊嗓子的,有在地上练字的,也有丢失了东西来找的,有半身不遂的,有盲人,有与队伍走散了的旅游者……并不都是无所事事的闲逛者。
总之,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并把它运用到考试之中,一定可以找到良好的应试状态。关键是细节,谁能把握细节谁就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