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艺考文化课 >

高考到底考什么? 看懂的都考上了985!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高考到底考什么?有人说,这个问题既空又大,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高中生需要掌握各科具体的知识点,需要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解法,不需要了解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但有两个成语估计大家都听说过:“高屋建瓴”和“纲举目张”。当众多考生都钻在书山题海中时,如果你能站在高考命题者的高度来审视所复习的知识,来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及答案,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会让你把握更全面、了解更透彻。

       同样,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复习时,常说要把知识串成串、结成网,督促大家做思维导图、复习提纲,理由就是“纲举才能目张”。其实,知识体系还是小纲,上面还有一个“考试大纲”。抓住了各科“大纲”的要义,复习起来才会举重若轻。所以说,弄懂高考考什么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很大!

高层建瓴:高考的试题和答案都具有“四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试题的命制和评价标准,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一道高考试题及其答案,成功与否、科学与否,要看是否满足了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第一,方向性。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放在首位,突出加强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体现高考所承载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解读:对考生来讲,这个“方向”不能理解为命题的方向,要理解成“选题”和“答题”的方向。

       先说“选题”。现在的辅导资料滥竽充数的太多,且不说试题的高考形式相符与否、题干条件和设问是否科学,一些最基本的方向都有问题!这一点在语文和文综教辅资料里最典型。一些试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搏人眼球,在选材上毫无方向性,“偏左”“偏右”甚至违背公序良俗。这类试题练了没有收获不说,还误导了考生的价值判断。

       再说“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这四个词可以说是高考答题的最顶层“关键词”。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其他学科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各科试题的答案,尤其是文科类主观题的答案(包括作文),在落笔之前脑海中要先闪出这四个关键词,再联系材料和设问找具体落脚点。如此一来,答题方向才不会走偏!

第二,科学性。

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体现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发展和人才选拔规律,有效提升高考人才选拔的质量和效率。

       解读:科学性背后的三个规律,对准确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范围、深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教育教学规律。“考什么,就教什么、复习什么”,这句话被当作应试教育的罪状之一,很多人都在批判。但这就是高考的规律:高考试题不是高中老师命制,是大学教授主导,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当学生发现老师讲授的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点不一致时,不妨忽略;当老师发现所用资料的命题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的不一致时,果断舍弃。

       2.学生素质发展规律。高考不是只考高中教材知识,往前延伸,要覆盖初中、小学的知识;往外延伸,要涉及高中生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知识。这就是高考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学生在高考前的整个求学阶段,如果不能往“深、广、思”这三个方向努力,就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3.人才选拔规律。高考试题的难度分布,简单地说:难、中、易的比例大概是1:3:6。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决定了30%的中等题也需要绕弯子,更决定了10%的难题肯定不会让一半考生有思路。对这个难度比例没有清醒地认识,盲目乐观,就注定与高分、名校无缘。

第三,时代性。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反映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教育水平的时代要求,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助力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读:想在当今时代的高考中拿高分,就要做富有时代性的高中生。什么是时代性的高中生?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妨分析一下2017年全国卷试题,看看高考对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

       1.社会责任感。如文综全国Ⅱ卷40题以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先进事迹为情境,以榜样的力量感染触动学生,引导学生胸怀报国梦。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些命题素材都富有温度和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如果考生不关注社会现实,没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就会大打折扣。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全国Ⅱ卷数学19题以水产品养殖方法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生产效益的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以及数学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物理试题设计了冰球运动员训练的情境;化学试题设计了废物综合利用、新药物合成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情境。

第四,民族性。

我国文化、教育和考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突出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都是我们需要反映和弘扬的。

       解读:民族性的突出体现,就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还是以2017年全国卷试题为例——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40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情境主题,以诗词为桥梁,激发学生共鸣;全国Ⅲ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考生们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悉。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现实性。

我国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考试文化和环境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高考不仅要确保选拔的科学性,还要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平性的诉求、对素质教育的导向和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解读:高考试题的现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在材料中列入“一带一路”、文综全国Ⅲ卷38题中国铁路“走出去”、文综全国Ⅲ卷39题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情境主题等等,都是现实性的最好体现。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样的重大现实,也必将体现在2018年的高考命题中。

纲举目张:高考9科到底考什么?

语 文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数 学

1.空间想象能力

       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 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2.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3.推理论证能力

       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运算求解能力

       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5.数据处理能力

       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

6.应用意识

       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

7.创新意识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英 语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物 理

       高考物理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化 学

       高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生 物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历 史

       高考历史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地 理

       高考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政 治

       高考政治主要考查考生的以下四项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艺考文化课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