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拍摄全攻略
月食成因
地球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本影区和半影区。本影区指没有受到太阳直射区域,而半影区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
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于太阳光过大气层,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月面呈红铜色。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情况,光度在不同的月全食会有所不同。
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要细心观看才察觉。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食程介绍
半影食始 | 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月球表面光度略为减少,但肉眼较难觉察。 |
---|---|
初亏(仅月偏食和月全食) | 月球由东缘进入地影的一刻,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
食既(仅月全食) | 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一刻,并与本影第一次内切。 |
食甚 | 月圆面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此时前后月球表面呈红铜色或暗红色(适用于月全食)。 |
生光(仅月全食) | 月球开始离开地球本影的一刻,并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内切。 |
复圆(仅月偏食和月全食) | 月球完全离开地球本影,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
半影食终 | 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完结,但肉眼较难觉察。 |
*是次月全食为『带食而出』
意思是月食初亏发生于月出之前,月球东面升出前已进入地球本影区。(以下资讯参考香港天文台)
初亏 6:15pm
地平线以下,不可观测
月出 6:34pm
带食而出(方向)东(方位角)96度(仰角)-1度
食既 7:54pm
(方向)东(方位角)104度(仰角)17度
食甚 8:00pm
(方向)东(方位角)104度(仰角)18度
生光 8:06pm
(方向)东(方位角)105度(仰角)20度
复圆 9:45pm
(方向)东(方位角)120度(仰角)40度
下图:香港月全食模拟(stellarium)
拍摄技巧:
亲民摄月玩法:用放大摄影法,手机都可以影到月球环形山。
一般人都以为要拍摄月球表面,要驶用昂贵器材,其实一支百余元的双筒,配你一部有影相功能手机,都可以做到。
放大摄影法:拍摄望远望已放大于目镜上的影像,虽然光度与质素会因多重镜片折射而下降,但可以将影像放大多倍进行拍摄,而且价格十分亲民。
间隔广角拍摄:
以隔时拍摄方式,将相机固定脚架上,再以24~35mm焦距镜头,广角范围拍摄月全食过程。
如果想轻松间隔拍摄月全食食程效果,可以购买间隔快门线来帮助拍摄,市面上十分多不同种类,但最好选一些,有传统Hold设计的较好,会较灵活。
建议每5秒拍摄一张,最后可以从相片中,抽出不同时段的相片,以处理星流迹相同手法,以Startrails(PC)/StarstaX(Mac)作叠合。
特写拍摄:
建议400mm以上但不要超过1800mm (请参考后段的「拍摄焦距比例图」),特写能将月球上的细节表现,配上全食一刻的红月亮,十分珍贵。
但要留意,当月球进今本影区后,光度会十分暗淡,有必要提高ISO以增加快门速度,如要清晰最好不经小于1/250s及要稳固的脚架及云台。
心得:
善用原光元件大小,令焦距增倍,FF机虽然质素高,但对于超远距离拍摄,用一样的镜头,落在APS-C/M4/3系统,能更得心应手,得到更大影像。
APS-C x 1.5(500mm x1.5 = 750mm)
M4/3 x2 (500mm x 1.5 =1000mm)
*留意,因月全食光度变化,十分受大气质素影响,故要当时调节曝光,未能提供曝光数据,建议以ISO400为基础,调较光圈与快门迁就。
全食程记录:
月球经过地球本影时,不同位置的光度也有改变,由其进入本影与离开本影时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
如大家选择以特写记录整个月食过程,拍摄后可以用一些平面设计软件,将每一个记录过程排列,做出整个月全食的珍贵记录。
贴心小贴士:拍摄焦距比例图
究竟多长焦距才够拍摄月亮呢?笔者建议如要影特写,而又没有天文追踪用的赤道仪,1000~1500mm是最好的摄月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