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可行性
摘要:课程群建设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在高校开展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并从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本质及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设意义几方面进行阐述,确定其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普通高校;必要性;可行性
1体育表演艺术
体育表演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就有威武雄壮的武士操练图,甘肃黑山崖画中的图像体现了原始舞蹈与武舞融合的特点;在西周时期就有武舞的形式,训练人在仪表和气质方面的修养,是集诗、歌、舞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汉代武术、剑舞、棍舞、刀舞等多种民间技艺构成了“百戏”表演。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运动,而蹴鞠中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是无球门的散踢方式,花样技巧繁多,带有浓厚的表演性质。近代国际上体育届最大的盛事为奥运会,每一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表演,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太极表演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贴近我们生活的体育表演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如在节日中表演的舞狮、赛龙舟、腰鼓、高跷以及深受学生群体喜欢的啦啦操、健美操、街舞、花式跳绳、花样滑冰等。体育表演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据着一定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体育表演本科专业于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同意,随后在部分高校开办。2002年武汉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体育艺术学院,是全国最早成立体育与艺术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之一,其开设项目包括艺术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和艺术学,之后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目前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院校已达二十几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表演项目的艺术性追求也越来越高,在FIG2005版、2009版、2013版竞技健美操规则中对艺术评分新版规则都更加细化,2013版强调衔接动作的“修饰作用”,在动作的创编、音乐的使用和诠释上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力,使整套动作更具特色和表现力[1]。《自由式轮滑2013版竞赛规则》中在艺术表现方面做出了4点要求,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正朝着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发展。有学者把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界定为: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2]。
2课程群
自1994年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后,课程群建设在高校逐步兴起,近年来课程群建设依然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且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建设课程群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加强主体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以促进教学质量为目标,打开学科之间的限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教师形成合作团队,形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循环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课程群建设主要从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三方面确定发展目标[5]。课程群的建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使几门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的课程协同发展,实现整体水平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3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
根据体育表演艺术的定义,高校普遍开设的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花样轮滑、花样跳绳、健身、街舞、交谊舞、拉丁舞、形体舞蹈等课程都具有体育表演艺术的特征,但目前表演类体育课程都是以单门课程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课程的“点”建设,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现代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是单一课程能够实现的,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内容多而学时不够的矛盾[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特殊的育人功能,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即是对课程完善性的宏观建设,又是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有效措施。
4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意义
4.1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用于企业,指企业或产品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后来此概念得到扩展,可用于人才、国家或参与竞争的个体。高校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关乎人才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硬实力是指学生的专业水平,软实力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7]。普通高校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作为非专业课,正是从培养学生软实力方面加强核心竞争力,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从体育、美育、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升学生文化软实力,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备吸引力。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中,进行差异化培养突出优势,使学生具备独特的软实力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另外对于学生核心竞争力而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要素的基础,增强身心健康也正是体育表演艺术课的宗旨。
4.2促进精品课建设
课程群建设目的其一就是集中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打造优秀的课程即精品课程。课程群建设首先要确定师资队伍,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能力强、学历与能力并重的教师纳入课程群,引进与内培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式师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确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网络课程,搭建平台框架,丰富素材,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成一个展示的自评空间,完善评价体系。建设课程群需要的评价指标与建设精品课有很多雷同或相似,课程群是使课程的整体水平优化,为精品课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以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为依托下的体育表演艺术类精品课建设会更加快捷、高效。
4.3建设教师团队
学术团队的重要特征是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步骤清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沟通顺畅。团队成员在交流意见时,能够平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路,通过探讨交流形成新的解决途径,最终产生的团队成就优于个体绩效之和,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分工造成效率的提高[8]。目前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的教师的研究领域一般各自分散,相互交流较少,如啦啦操老师和武术老师在学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鲜少有交集,把这两个项目放在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之中建设,可使西方特色浓郁的强调团队协作、张扬热烈的项目与中国武术的竞技性和“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交流并借鉴经验,让啦啦操带有竞技性,让武术形成团体表演,使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取长补短,在人才培养上融合协作,在教学方法上吐故纳新,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需要的体育表演艺术类人才,使教学团队技能互补、相互依存最终实现整体成功。
5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必要性
5.1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学改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意义是“用”,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产生经济效益,能满足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要承担培养学生应用价值的能力重要桥梁,是将“智慧”即科学技术转化成“实惠”,即现实生产力的关键[9]。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方面,有学者将其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而体育课程是学生身心调试能力即公共能力的培养所需的课程[10]。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调试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检验学生把技术技能策划实施出来的能力。该类课程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途径,应用型人才不是一天养成的,让学生接受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即是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也对其他课程起到引导和渗透的作用,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辅助课程。
5.2体育课程与艺术课程发展的需要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国外所涌现的体育课程模式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但各模式之间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融合借鉴可以开放性的借鉴相关学科的课程模式,如健康、保健、营养、康复等项目,不受限于体育课程之内,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借鉴使体育课程模式更加丰富多样,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的内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更积极的干预作用[11]。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模式上就很注重跨领域的融合借鉴,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是未来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教育目标仍旧停留在作为“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融合了中国哲学、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交叉发展的体育学科课程多数没有被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所采纳[12]。根据党中央关于改进美育教学的要求,更加确定了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需要跨领域、跨学科地融合,美育教学是艺术课程的核心环节,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是力与美的结合,既增添了美育教育的光辉又是开发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5.3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中,由于学科划分知识领域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按照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连贯性、理论叙述的严密性、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教育思想的统一性,这种保守的一成不变的课程,与现代课程的教育理念不相适应,现代课程要求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有鲜明的个性和观点[13]。长久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固有的体育理论指导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呆板的在以教师、教材为主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4]。教学大纲更新周期过长,教材的选择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评价标准单一,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科之间各成体系,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较少,使得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来打破学科领域的划分,建设一个课程内容不重复、彼此之间交叉渗透有衔接的课程群。就体育与艺术课程而言,体育表演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合点。
6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可行性
6.1课程设置
在高校的课程群建设中,按照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逐步把一些学生选课率较高的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定为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把学生选课率稍低的课程定为选修课,这样既可以保证基础课程的充沛资源,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15]。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与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建设,必修课作为学生对自身需要和课程选择的结果,学生选课时通常会把低基础并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爱好的表演类课程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必修课成为了该课程群的主导课程,而其他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但学生选择度低的可成为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扩展。
6.2师资组成
现今,体育院校的表演艺术类师资一般由3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体育院校的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教师;艺术院校的舞蹈类教师;外聘的社会体育表演艺术专家或社会团体专业人士[16]。普通高校现有的体育表演类项目的师资力量比较充沛,目前高校中普遍开设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武术、健身健美、轮滑、瑜伽等项目,体育类教师完全可以满足上课需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要开设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舞蹈鉴赏、音乐鉴赏、艺术导论等8类课程。艺术类教师按需要可在课程群内担任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普通高校可借鉴体育、艺术院校在师资配备上的做法,引进艺术院校或体育院校体育表演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社会机构的专家教授。
6.3场地及设备条件
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主要是以人体活动为中心,通过造型、姿态、情绪表达等手段体现艺术特色,活动中伴随音乐、体育、表演艺术于一体,上课的场地条件可按体育表演类课程的场地标准执行,体育馆、舞蹈教室、操场空地等都可为上课地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专门的体育表演艺术教室,配备镜子、音响和其他上课所需设备,毕竟场地设施条件是保障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7结论
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在高校开展广泛,在普通高校以课程群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种途径,使普通高校也具备了培养体育表演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能力,促进体育学科、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课程结构以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师资结构采用内培与外聘相结合,打造技能互补、目标统一的教学团队,开阔教师科研领域、促进交流合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增加学生软实力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者:刘莹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