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其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苛求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地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恐惧传统文化在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消失殆尽。这个问题在人口较少,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中尤为突出。
    一、贵州侗族“拦路歌”乐舞文化现象概述
    侗族人拦路和拦路歌,是侗族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有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习俗,侗族语叫“外嘿”,也有译作“月乜”。“凡有远客到来,必定举行隆重的仪式,热烈欢迎,侗族热情接送客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拦路’”①。“在进入本寨的必经路口或门楼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或绳索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上的姑娘,拦住客方的后生,或是主寨上的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主方首先唱起‘拦路歌’,唱出种种拦路的‘理由’,客方的姑娘或后生,则以歌作答,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称之为‘开路’。”②主要流传在贵州东南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侗族聚居的村寨。“拦路歌”是一种侗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歌舞活动之一,普遍性和受欢迎程度广。长久以来,对“拦路歌”的收集、整理、解释和研究所呈现出的,又是及其多面、多角度的。
    从种种观点来看,“拦路歌”这一艺术形式是普遍存在的,知识每个地区都有其地方的特点与特色。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方暨申老师住进侗乡腹地黎平县的龙图乡,历时两个多月,对拦路歌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精心撰写出一篇《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对侗族拦路歌的习俗及音乐做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这篇文章成了研究侗族拦路歌的佳作和基础。
    拦路歌文化特点明显,资源丰富,以贵州省黎平县龙图乡为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发展背景下,形成了全套的拦路歌“系统”。方暨申在《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中说:“全套拦路歌很有系统。它按照曲调的不同划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又包括数十首歌曲,整理归纳后,一共是六十首。这尚不包括其中‘汉歌’、‘苗歌’的部分。如果按歌师的计算方法,即每一首歌中有不同的词都另算一首,那就有一百二十首之多。”③从这一点上分析,就奠定了“拦路歌”引入课堂的资源基础。
    二、“拦路歌”引入课堂现状及成果
    1、各级部门重视,纳入总体规划
    自国家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公布以来,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为此,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等地积极响应,将包括侗族大歌、声音歌、拦路歌在内的多种侗族传统艺术形式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3月13日黎平县委下发了《中共黎平县委黎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意见》,意见详细阐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从江县教育局编制了“侗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投入专项资金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引进歌师、培养培训音乐、舞蹈教师等。
    2、形式多样,多彩齐放
    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侗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立足本地区、本校实际,选择恰当形式和内容,合理的将侗族“拦路歌”引入课堂。黎平县至2012年,全县村级以上学校均成立了侗歌队、民族艺术班或课外侗族文艺兴趣活动小组,使民族文化进课堂富有朝气和吸引力;从江县小黄村中心完小开展侗歌进课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该校侗歌队曾代表贵州省出访多个国家演出。
    三、“拦路歌”引入课堂所面临的问题及压力
    1、当下文化语境的影响
    当下的文化语境,给我们呈现了侗族乐舞创作、传承的这样一副景象:生产技术、生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中,侗族民众集体创造的农耕文明体系下的侗族乐舞文化——拦路歌乐舞,为农耕时代侗族社区民众的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歌唱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样式。其本身为当地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她)们通过乐舞来教化人们和子孙后代铭记本民族的历史;通过乐舞来结社;通过乐舞来进行恋爱、择偶及婚姻生活,进而完成其族群、家族繁衍。此乃其原本的社会功能。但此种功能,在原有的农耕经济体制被当代的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取代之后,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原有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功能,变得不太适应当下侗族社区现有经济基础上的侗族民众的生活,且原有的社会功能似乎根本发挥不了较好作用时,于是其行为主体(侗族群众)则向往并接受了新的音乐文化样式。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悬殊,使得各侗族社区内青壮年男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浪潮般的短暂性的“打工移民”。两方面因素,导致侗族拦路歌乐舞文化行为主体的缺失和传承人的缺失,进而造成其传承的困难。侗族拦路歌乐舞的行为主体——侗族民众,也无操作本民族乐舞本能和文化自觉。
    2、学校主流教育的影响
    学校主流教育占有了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中国有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侗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以新的文化知识将侗族的本土文化切割分离,使得侗族引入音乐教育传承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侗族居住的乡土社会中,以乐舞传授经验,以乐舞交往,以乐舞明理在主流教育的挤压下已无较大空间。于是,耳濡目然、身体力行的乐舞行为已变得困难。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小学——高中、小学——大学(或硕士、博士)等的一系列的应试教育,然后就业。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本身在侗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所以就更不谈已经早已处于主流文化边缘、丧失了部分音乐习俗生态的侗族,也因此,侗族乐舞引入乡土音乐教育(中小学教育)将收效甚微、困难重重。
    四、“拦路歌”引入课堂的科学化释义
    侗族乐舞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但从系统的综合表演的角度来系统归纳整理侗族乐舞表演技巧的研究、则出现了学术空白。
    长久以来,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贵州省“民特”专业的教学,是聘请民间优秀的民间艺人来进行教授。首先,未形成固定的师资,其次,民间艺人却没有研究民间乐舞的能力。而民间乐舞又相应有不同的表演技巧和方法。故,侗族乐舞引入学校音乐教育还须从表演技巧和方法入手,进行整理研究,以供教学,增大这一教学的力度。
    侗族乐舞在歌唱内容、音乐旋律、表演方法三方面,体现出它的文化史学价值,音乐素材价值和乐舞表演的技能价值。将其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应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极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合传播发展。而以为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和维系传承的单极目的前提下,把侗族引入中小学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首先,文化生态难以复制的问题,决定了侗族乐舞只能实现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其修复文化生态维系传承,将收效甚微,且举步维艰。其次,这种单极目的的引入,本身把侗族乐舞的整体文化内涵割离开去,其教学作用肯定是有限的;再者,把侗族乐舞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却未充分研究培养人才的供求。
    权衡上述问题,把侗族乐舞引入音乐教育的前提,应在“多极目的”相互关照下进行。即抛开“维系传承保护”或“培养特色人才”的单极目的,在“促进音乐创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训练总结”、“文化艺术生产消费”、“音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史教学研究”相互联系的多级目的基础上,进行侗族乐舞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多途径实现。
    注释:
    ①《侗族历史文化习俗》74页
    ②《侗族历史文化习俗》75页
    ③引自张中笑《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166页
  • 就业测试
  • Copyright © 2006-2018 中国艺考网(www.zgy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xxxxxxxx号
    教育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商 QQ:3136758550 法律顾问(邴志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