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舞蹈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唐诗与舞蹈
唐代也是我国舞蹈艺术兴盛的时代,而唐诗中有许多篇幅是描写当时的乐舞的。从公元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前后一百余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这就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唐代人民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时代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再加上唐代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一些国外和西域的优秀音乐、舞蹈相继传入唐朝,西域舞蹈多配以乐,故唐代盛行乐舞。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长期交汇融合,又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改造,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更丰富了唐代的舞蹈艺术。然而,舞蹈艺术是一种时间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虽然唐代的舞蹈艺术十分繁盛,但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都很难纪录下它们的完整形象,再加上战乱等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一些文图艺术资料的大量散失,致使唐代的乐舞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壁画、雕塑、史书、乐书等一些文史资料中窥探出当时乐舞艺术的端倪和风采,而唐代的诗歌,却从不同的角度记载和描绘了当时的舞蹈艺术形象。这些诗歌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唐代乐舞的成就,以及当时乐舞表演的盛况,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舞蹈艺术,发掘整理我国舞蹈艺术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唐代乐舞种类繁多,主要有健舞和软舞两类。其中健舞包括《浑脱》、《剑器》、《胡旋》、《胡腾》、《柘技》等;而软舞中有《凉州》、《绿腰》、《苏合香》、《甘州》、《春莺啭》《垂手罗》等,唐代诗人对这些舞蹈都有不少歌咏。比如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在他着名的诗篇《观公孙大娘剑器行》一诗中,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驰名的舞蹈艺术家——公孙大娘激动人心的舞蹈形象:“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唐代胡旋舞也很盛行。据说此舞是天宝年间康居国(今中亚西亚撒马罕)传入中原。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就有描绘胡旋舞的《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迥雪飘遥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巳时。”从中可以看出此舞是以旋转为特色的。《霓裳羽衣舞》是盛唐时期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流传已久。传说此舞是在唐玄宗年间,由当时的西凉总督杨敬述,把外国传来的乐曲献给唐玄宗,得到他的喜爱。唐玄宗深晓音律便加以润色,并配以清歌曼舞,据传舞者的眼饰是上衣缀了很多羽毛,下着白色又有闪光花纹的裙裾。于是唐玄宗便为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霓裳羽衣舞”。唐诗中多有歌咏这个舞蹈的诗篇。诗人们往往用传说中仙女的名字来比喻舞中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激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作。他在诗中形容舞者的服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描写节奏:“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瞻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形容舞姿:“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读出首诗不仅可以使我们知道此舞阿娜多姿,优美动人的姿态,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唐代“法曲”的结构,唐代乐舞又分坐部伎、立部伎两部。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均配以舞蹈。坐部伎舞者较少,最多不过 12人;而立部伎舞蹈规模宏大,如有名的《破阵乐》就是由120人组成的大型战舞。元稹在他的诗中唱道:“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雷磨。”就活脱脱的描绘出了此舞的磅礴气势和战斗气氛。
此外,唐代还流行字舞、花舞、马舞、兽舞等舞蹈。其中字舞是用舞人组成字,方法有多种,有的是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有用队形排列成字的,还有把衣服变换颜色交组成字,也有人扛着宇牌出现于舞队之中的,可谓是现代大型集体舞中字舞的始祖。诗人王建曾在他的诗中描写字舞的情景:“罗衣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从这些诗句中不仅可以看出舞者的服饰和队形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了为当时皇帝歌功颂德的主题。
舞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