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舞蹈 > 学术论文 >

浓厚西域胡风的柘枝舞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浓厚西域胡风的柘枝舞

    描写的是唐代着名健舞之一柘枝舞。一说出自怛逻斯(唐属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一说出自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原为女子独舞。五、六世纪传入中原后,深受各阶层欢迎,宫廷教坊舞伎、营伎、家伎等竞相学习,还出现了名曰“柘枝伎”的专门艺人。白居易《柘枝伎》云:“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可见此舞以鼓声为节,起舞鼓声三击为度。张祜《观杨瑗柘枝》中另有“缓遮檀口唱新词”,“舞停歌罢鼓连催”等句,可见《柘枝舞》中还间有歌唱。此外,刘禹锡《观柘枝舞》“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徐凝《宫中曲》:“细腰偏能舞柘枝”。均说明此舞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舞者体态轻盈腰肢纤细柔软。并以窄长袖变化出各种优美的姿态,或婉转绰约,或矫健奔放。时而扬臂,时而下垂。脚下随快速复杂的节奏踏舞。舞至高潮时,鼓声紧催,节奏加快,急速的躺腰卧地,大幅度的动作和激烈的跳跃速转,印证了刘禹锡“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和白居易“莫惜新衣舞柘枝,也从尘污汗沾垂”等的形象描绘。
    柘枝舞流传中原各地后,在服饰、化妆方面,仍保留着浓厚的西域胡风。刘禹锡《观舞柘枝》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飚猎红叶,龙烛映金枝”。白居易《柘枝伎》云:“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又据宋·俞琰《席上腐谈》云:“向见官妓舞柘枝,戴一红物,体长而头尖,俨如靴形,想即是今之罟姑也”。以上记载,均生动地描述了西域胡人的服饰形象。柘枝舞至曲终,例须半袒其衣,又重面部特别是眉目的表情,“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人。”(刘禹锡)。“鹭游思之情香兮,注光波于眄睇。”(沈亚之)舞者帽饰金铃,双手拚转有声,更增加了舞蹈的艺术魅力。
    宋代陈旸《乐书》载:“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宋史?乐志》云:“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由此可知表演柘枝舞时头戴胡帽,腰系银带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宋代,但服装颜色已发展为“五色”。
    柘枝舞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可一人独舞,也可双人对舞,称双柘枝。此舞风靡中原朝野,经久不衰,至宋代发展成集体舞,有五人表演的,中间的领舞叫“花心”,也有二十四人表演的,还有一百多人表演的。
    柘枝舞发展至歌舞大曲与队舞后,仍沿用固有的曲目名称与表演形式。
  • 就业测试
  • Copyright © 2006-2018 中国艺考网(www.zgy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xxxxxxxx号
    教育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商 QQ:3136758550 法律顾问(邴志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