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乡愁》:轻松有趣的音乐历史课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出生于巴黎,从七岁开始在美国生活,父母都是中国音乐家。他以音乐为媒沟通各种文化,并把这当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点向来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他追求音乐的道路上,尽管已经演奏和录制了无数更为“传统而又识别度高”的音乐经典,比如巴赫、德沃夏克和舒伯特,却总是孜孜不倦,满怀实验创新与融会贯通的精神。
最好的例证:近二十年之前马友友发起成立了一个类似多元文化艺术交流的非盈利性组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催生了“丝绸之路合奏团”,这是一个松散型的集体,由来自二十余个国家多达六十位的音乐家、演奏家、作曲家、视觉艺术家和说唱艺人组成。自从2001年起,该合奏团已经发行了六张专辑,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洲等地,展现了这个星球丰富多彩的音乐历史。他们的最新力作《歌咏乡愁》是为配合音乐纪录片《异域弦歌: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而制作的音乐专辑。
正如该专辑的名称所示,《歌咏乡愁》演绎了“家乡”这个主题,因为合奏团的很多成员都是移民,并且这些原创的传统曲目大都是由这些成员编排和演奏的。听众应邀欣赏每一支歌曲,都成了到访另一个家乡的宾客。这些家乡遍及亚洲、中东、欧洲、非洲和美国。
尽管这些音乐的演奏绝非完美无瑕,却有一种轻松而近乎即兴演奏的氛围,就好像这些歌曲在准备时一丝不苟,演奏时却是围着篝火欢快不拘。“世界音乐”给人的印象有时看似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家庭作业或者一日三餐,可在这儿却是一次妙趣横生、激动人心的体验,令人心生喜悦,陶醉其中。
《文森之歌(翠绿)》开篇时以一阵节奏密集的乐器演奏带来一种不可言喻的欢快情绪,富于创新精神的声乐合唱团“满屋牙齿”倾情献声,混合了包括凯尔特音乐的欢闹曲风与图瓦族的喉音唱法。这无异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融合度最佳的曲目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实现了无缝转换:在《小小鸟》中,歌手莎拉·雅罗什在琵琶和笙等中国乐器的伴奏下,极富表现力地向美国民歌歌手皮特·西格尔致敬。在听到它之前你无法相信这样的混搭能够获得成功,聆听之后又会感慨何不早点儿以这样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张带有欢快曲风专辑的亮点之一《图阿雷格族古调》,是一首来自马里的反映沙漠地区劳动场景的旋律,通常是在干染布活儿时伴奏用的。在曲中,两度格莱美获奖者托曼尼·迪亚巴特弹奏了当地传统的科拉琴,芭拉·库雅蒂图用非洲一种带有高音的敲击乐器巴拉风进行伴奏,二者带给人一段欢乐迷人的体验。《婚礼》由叙利亚单簧管手纪南·阿兹迈演奏,灵感来自叙利亚乡村的一次旅行,那儿经常有婚礼举行。这些婚礼仪式上常常是人声鼎沸喧嚣不已,并且充满出乎意料的事情,这首歌曲反映出了那种气氛。
专辑中这首标准的美国民乐《圣詹姆斯医院蓝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莱安诺·吉登斯曾经是乐队“卡罗莱纳州的巧克力豆”的成员之一,将这首充满悲剧色彩的经典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风格奇异却令人沉醉。我从中听出了爵士乐、蓝草音乐、传统的亚洲乐器,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还有近似于犹太音乐的旋律。另一首文化混搭的典型代表作是由爱尔兰人马丁·海耶斯演奏的《奥尼尔骑兵进行曲》,其中增添了伊朗的弦乐器卡曼奇和来自日本的尺八竹笛。
《歌咏乡愁》的表演者名单上有这么多的特邀艺术家,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马友友的全明星面子工程,可实际上这种想法却是大错特错。首先,应邀表演的艺术家们绝不是被生拉硬拽来的,所有的表演都自然流畅,并且取得了最佳效果。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对于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对演奏者和编排者来说,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他们用音乐向广大观众诠释了自己的家乡,用“面子工程”或者“捞金”之类的词语形容风格如此独特的音乐杰作显然是荒谬的。《歌咏乡愁》也许会给人上了一堂音乐历史课的感觉,只不过课上这位风趣的教授执意要把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而又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