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在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一、音乐享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层次要求也在不断高涨。音乐已经成了现代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音乐感兴趣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在当代生活中很少有对音乐不感兴趣的人。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音乐。看影视剧会听到动听的主题音乐,上班路上能听到汽车的广播、CD里播放的音乐,逛街能听到时尚的金曲,餐馆里也是播放着优美的背景音乐。音乐无处不在,有了这种音乐环境,很多人都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但音乐享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绝不是同一回事。

    1.音乐享乐兴趣。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在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时,人一定是快乐的。这种给身心带来愉悦的事情谁都会有兴趣去做。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音乐享乐兴趣。不同的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这种兴趣,只是享乐的音乐内容会因人而异。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婴幼儿听到适合他的音乐,也会对听到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手舞足蹈。很多少人会不经意地学会哼唱天天播放的电视热播剧的主题歌旋律,当然这种学唱还是属于享乐行为。年轻人又有几个不能随口哼唱几句最近网络上广为传唱的口水歌曲?这是一种音乐享乐兴趣。很多家长把孩子对音乐的享乐兴趣作为送孩子去学音乐的理由。也有很多成年学生自己感觉对音乐感兴趣而报考音乐专业。音乐能给人带来美感带来享受,因此很多人会因为在生活中得到的音乐享乐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驱使很多人主动或被动地走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道路。

    2.音乐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中“兴趣”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但仅靠兴趣的驱使而达到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纵观现在的音乐学习者中幼儿、少儿(包括学龄前的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以这个人群作为分析对象比较有代表性。

    幼儿及少儿通常是在家长的监管下学习音乐,这类人群在音乐学习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中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学音乐的动机绝大多数来自于家长而并非本人,就算本人起初有学音乐的动机也是不成熟的动机。这类人群学音乐的起始动机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家长仅仅是想培养小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头至尾就没打算将来让孩子学音乐专业,走音乐专业的路;还有一种动机是家长先让孩子学学看,或者将来就让孩子学音乐专业,从事音乐工作。家长的动机一般是来源于自己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是发现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比如家长一直比较喜欢听音乐,或者发现自己的小孩听到他喜欢的音乐就会做出某种回应,这的确是对音乐感兴趣的表现,但这种兴趣通常仅仅只是音乐享乐兴趣。家长认为自己对音乐感兴趣就一定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了就一定能学好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殊不知兴趣仅仅是让孩子正式开始学习音乐的“引导者”,而不能成为长期学习音乐的“好老师”。

    幼儿、少儿音乐学习中,学钢琴的小孩子居多,我就以钢琴学习为例。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多么的好,在面对初学钢琴的学生的时候有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是必须要讲的,一些乏味的缺乏旋律美感的练习曲是一定要教的,学琴的孩子也是必须要练习的,演奏姿势、演奏手型也是一定要规范的。小孩子能对这些感兴趣吗?小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玩,要规范他的演奏姿势、演奏手型和指法,他会觉得很不自由,很不好玩,假如能用小手在钢琴上随便乱拍乱按或许他在一段时间内还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矛盾集中表现在小孩学琴的兴趣上了。假如让孩子把钢琴当作一件玩具玩钢琴,不规范他的弹奏,那大多数小孩子都会有暂时的兴趣,孩子肯定能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很显然,老师要这么教琴那叫误人子弟,况且小孩子的兴趣转移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快就会玩腻了这件钢琴玩具。当他玩腻了的时候,不但不会对弹琴再感兴趣了,而且还会反感甚至厌恶直至放弃。直到迫不得已放弃的时候家长找到答案了,原来我的孩子对钢琴根本就没兴趣。

    要学好音乐,避免不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功的练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练习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所以真正要学习音乐专业不能仅靠起初的兴趣,靠的是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学习和练习。

    二、音乐学习包含一个枯燥而艰辛的过程

    1.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复调音乐、乐器法、配器、音乐史、音乐美学等等课程的学习。广义的音乐理论还应该包括演唱理论、演奏理论等等。音乐是感性的,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理论都是前人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其实在音乐实践中大多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就意味着学习音乐理论只能帮助学习者认识音乐,而不能完全呆板地用音乐理论去指导音乐实践。音乐是靠声音去打动人的,我们对音乐的兴趣主要是来自于由各种声音制造的各种音响效果和氛围对我们的感官形成的刺激,所以纯音乐理论的学习是非常乏味和枯燥的。

    2.音乐表演生理技能的学习与练习。这里所说的音乐表演生理技能的学习与练习指的是声乐演唱技能和乐器演奏技能的学习与练习。演唱理论和演奏理论的学习,涉及到了人体生理构造知识和乐器构造知识。主要是指对人体用于演唱或演奏的部位和腔体的了解,对要学习演奏的乐器的性能及表现力的了解。学习如何充分地调动身体的机能去演唱或者演奏乐器的理论知识。

    在不断地提高生理表演技能的过程中,学习者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练习最多的部分并不是优美动听的名曲,而是大量的没有太多音乐旋律美感的进阶式的练习曲,而且为了要达到演唱或演奏技术的提高,需要经常反复地练习同一类型甚至同一首练习曲。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通常没有量的积累是达不到阶段性的提高的。在不断地提高生理表演技能的过程中,兴趣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我想没有谁会对长时间重复没有旋律美感的练习曲感兴趣,假如是仅仅凭着对音乐的享乐兴趣而学习音乐的音乐学习者,很快就会因为枯燥的练习曲而丧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放弃音乐学习。

    3.音乐感觉的培养。音乐感觉是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知能力。音乐通常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内容的。对比包括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因素的对比。比如,音乐高潮部分的演唱和演奏力度通常会比音乐的呈示部分要大一些;音乐旋律在进行音阶上行的时候通常会用渐强的手法去表现;音乐旋律在进行音阶下行的时候通常会用渐弱的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表现手法还是要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需求,也跟表现音乐的人有关系。音乐的对比方式并没有完全统一量化的标准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众的音乐人会把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作为表现音乐的标准,想展现个性的音乐人会有着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的理解。

    对聆听者来说,如果听到表演者仅仅是机械地完成一段毫无表情的音符,那会是非常乏味的事情。在演唱或演奏音乐的时候最不可取的就是“不作为”的行为。所谓的“不作为”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根本就不去理解或者缺乏理解能力,对于演唱或演奏的作品不做对比处理,仅仅是依靠生理演唱、演奏技能去完成一部音乐作品,这种表演者就可以称之为毫无音乐感觉的表演者。所以音乐感觉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聆听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音乐理论分析。对于大量聆听优秀作品这是很多音乐学习者都感兴趣的事情,但对作品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又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而分析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音乐理论学习的完善之上,所以音乐分析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4.长期不懈的音乐实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学好音乐,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音乐实践。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实践是参与实质性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比赛活动、音乐考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音乐学习者检验自身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之后可以对自己现阶段的音乐学习做出总结并制定下一个进阶目标。同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能取得好的成果,有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三、学好音乐靠的是毅力和恒心,而不能仅凭音乐享受状态下的兴趣

    学好音乐必须拥有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心态。学好音乐靠的是毅力和恒心,而不是音乐享受状态下的兴趣。用毅力与恒心长时间地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能让音乐学习和练习变成一种习惯。当音乐的学习和练习已经变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之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音乐的学习兴趣。真正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建立在依靠毅力和恒心扎实地长时间地学习和练习,并取得明显的成果之后。如果把这个逻辑关系搞反了,靠对音乐欣赏和享受的兴趣去维持音乐学习,那音乐学习之路是走不远的。

    音乐学习者和即将要送孩子去学习音乐的家长一定要对音乐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我们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时,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可以做到毫无压力,尽情享受,谁都会对这种感觉感兴趣。但当我们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看音乐时,音乐就像是个恶魔,我们要长期忍受毫无旋律美感的枯燥无味的练习曲。要理性地研究那些冰凉的、毫无表情的音乐理论知识,要经常重复做着做过无数次的练习。我们只有战胜自己,征服这个恶魔,通过大量的音乐技能练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通过选择性聆听、分析大师的音乐作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感觉,才能让音乐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让自己的音乐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