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界人士呼吁:为京剧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在近些年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招生考试中,戏曲类院校和电影、音乐类院校报考人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让很多关注中国戏曲发展的人士忧心忡忡。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招生名额为50人,共有115人报名参加专业考试,招录比例为1:2.3,而同一时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报考和录取人数比例却达到了1:146。热爱京剧并有志于投身京剧表演艺术的人少了,京剧各行当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危机。同样的状况也存在于京剧编剧、导演、音乐等各个环节。

相关资料:戏曲表演 戏剧表演 艺术院校招生 影视戏剧文学 

京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以及剧作家、音乐家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仍能焕发青春。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关乎京剧艺术的兴衰。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期间,一场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京剧申遗一年来的发展现状,立足京剧发展中的人才这一核心问题,从京剧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剧院、京剧如何与当代社会发生关联、京剧与汉剧的关系、京剧的表导演以及唱腔舞美的继承与创新等不同角度对京剧的发展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地探讨。

“现在好的演员太少了,缺乏领军人物;京剧编剧流失严重,懂得京剧行当、熟悉京剧艺术特征、熟稔程式并善于为演员‘量体裁衣’的编剧更是十分匮乏。”谈及当下京剧从业者的现状,戏剧评论家林毓熙十分感慨。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京剧界的领军人物汇聚在中国京剧院,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文武老生李少春的成功除了艺术家本人的造诣外,还得益于一个和谐稳定的创作环境。在他周围汇集了翁偶虹、范钧宏、吕瑞明、景孤血等十多名优秀剧作家,以及齐致翔、戴英禄、邹忆青等中青年剧作家,阿甲、郑亦秋、李紫贵等熟谙京剧艺术规律的导演艺术家,还有刘吉典、张建民、张复等戏曲音乐家,这为李少春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剧种的盛衰,往往取决于这个剧种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突出人才。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观众审美需求,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京剧艺术却遭遇了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以京剧编剧为例,京剧剧本不是话剧加唱,不是抒情性词语的叠加,更不是直白的平铺直叙。要创作出好的京剧剧本,编剧要有深厚的中文、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功底,要熟读历史、理解中国文化,要懂得戏曲流派、舞台程式等,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认为,现在专业学院培养的戏曲编剧文学功底不强,韵白不精,大都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执著精神,耐不住寂寞和清贫,一窝蜂地投向影视的怀抱。部分“留守”的戏曲编剧也大都“无所不能”,无论现代戏还是古代戏,南北的剧种都能见其身影,以至于戏剧展演上出现不同作品、同一编剧“撞车”的现象。他希望,编剧应坚守艺术创作高地,用文学滋养京剧的剧本创作,同时,院团应建立剧本创作的激励和合作机制,为青年编剧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认为,当前中国京剧在继承与创新方面都有欠缺。继承的欠缺主要集中在人才队伍层面。如今,老一代京剧艺术家大都驾鹤西去,中一代大都离开舞台,只有年轻一代在撑持舞台,其中虽有佼佼者,但见木未见林。京剧艺术人才队伍的后继现状并不乐观。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京剧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从中青年演员中发现和培养尖子演员,从而给予特殊的关照和指导;相关部门也应该从京剧艺术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重视京剧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为青年演员向尖子演员乃至领军人物转变创造成才条件。在京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王蕴明认为,青年演员的主要任务是把舞台表演的基础打牢,传承京剧艺术精华,不应急于创新和突破;京剧的创新需要那些艺术上有较高造诣和舞台经验的演员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认为,京剧表演艺术特别要强调形神兼备,增强生活气息,多方借鉴,形式、技巧要服务于戏情戏理,不要满足于所谓“原汤原水”的“刻模子”。京剧要选对最适合的传承人,以人促戏,确立继承中发展、保护中创新的革新精神。

京剧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近些年各地剧团都在抓原创剧目,以精品意识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戏曲作品,这有利于繁荣京剧艺术。从本届京剧艺术节看,展演的27台参评剧目,都是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新创作的剧目,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各地特色的融合。期间,一批中青年演员登上舞台并成为中坚力量,尽管他们在流派传承、艺术表现、技巧运用上还有所欠缺,但显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认为,各地在扶植新剧目、发现人才上,不应停留在主题的开掘、新形象的塑造上,而应该从京剧艺术的本体出发,注重流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要把人才培养、流派传承与京剧艺术的特性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京剧有戏、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与京剧有着特殊的渊源。汉调的唱腔、道白以及早期的一些剧目,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音乐和行当。湖北的余三胜、谭鑫培等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湖北省京剧院为例,20多年来,该院先后创作了《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曾侯乙》《沧海作证》等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剧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大量优秀表导演、编剧人才的汇集,也为该院艺术创作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戏剧评论家曲润海认为,该院的经验为许多中小剧团提供了启示:要想生存、发展,不能盲目做大做强,而是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自己;人保戏、戏保团的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了艺术的兴衰,既决定于思想的解放,也决定于人才的有无、优劣。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