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策略

来源:国内高校  浏览: 次  作者:中国艺考网

声乐表演和纯音乐形式存在很大区别,它属于一种综合的艺术,涉及到作曲家、诗人、演唱者、伴奏等各个方面,它要求演唱者要具有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再创造能力。任何一首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都是由于创作者和演唱者完美结合而做成的,创作者在创作声乐作品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演唱者演唱时需要在了解创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利用自己高超的歌唱技巧,并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向观众进行诠释,这整个过程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能够提高作品的生命力,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艺术再创造过程。接下来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几点艺术再创造的策略。

一、一度创作和艺术再创造的关系

一度创作和艺术再创造具有密切的关系,一度创作是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和前提,而再创造是对一度创造的发展。一度创作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知以及其他各种感悟,将自己头脑中的旋律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个声乐作品,而艺术再创造这是演唱者在深入理解一度作品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处理形成音响,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简单来说,声乐表演活动的基础就是一度创作,对演唱者将要表演的方式、手法、感情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艺术再创造则是对一度创造的补充、美化、发展和完善,对于一个成功的声乐作品,两者缺一不可[1]。

二、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策略

(一)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

高超的歌唱技巧是艺术再创造的重要保障,也是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基础。针对一个声乐作品,不论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有多深刻,情感表达的再深刻,如果演唱者没有高超的演唱技术,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更不会使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另外,在运用歌唱技巧和技能时,还需要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应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可以准确的表达作品的内涵。总之,对于艺术再创造,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只有拥有高超演唱技巧的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再创造,提高再创造的自由度,并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来。

(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自我感觉在艺术再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养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是艺术再创造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声乐表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演唱者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因此,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整个表演的质量,关系到演唱者的命运。首先,演唱者一定要树立较高的自信心,在心理暗示自己可以很好的完成表演。其次,学会缓解自己心里紧张的情况,对自己的呼吸节奏进行调整,让自己保持平静。最后,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作品中去,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

(三)认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正确掌握作品的内涵

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是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演唱者一定要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对作品的内涵和基调进行把握。其次,认真研究作品的内部结构,明确作品的特点,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速度等有关内容,进而确定演唱的方法和形式。最后,演唱者一定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艺术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刻的诠释[2]。

(四)注意结合当代的审美特征,使再创作的作品具有审美价值

对艺术再创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将一度创作当中潜藏的审美价值充分的发掘出来,因此,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使艺术在创造更能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民族性,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五)在艺术再创造中融入情感

情感可以说是艺术再创造的灵魂,在艺术再创造中融入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可以去感染和感动观众,同时,作品中情感表达的质量也是评价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时,一定要准确的将情感运用其中。首先,演唱者一定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心理特征以及性情神态,深刻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意义,然后再进行情感处理,这时候演唱者就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将作品的美感和涵义传达给观众。其次,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演唱者一定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情感,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情感表达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为声乐作品增添新的生命力[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再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将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深刻的展示出来,而且还会使声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当然这也会使演唱者个人的演唱风格更加鲜明,从而使更多的观众去认识演唱者以及演唱者的作品。因此,无论是声乐教育者还是声乐艺术表演家个人都要重视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观众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
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热门阅读hot

Copyright © 2006-2025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