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志愿填报 >

熊丙奇指导高考志愿填报遵循“名次定位法”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七分高考,三分志愿”,高考志愿填报在整个高考选拔录取过程中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只有理性地分析以及清晰地定位才能保证自己填对志愿,顺利进入心仪的学校。日前,记者采访了著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熊丙奇教授,熊教授特别提醒,高考志愿填报要提早准备,家长从现在起就可以搜集院校、专业信息以及了解高考招生政策,不要等到成绩公布后再临时抱佛脚,那样往往会手忙脚乱。应本报及学大教育的邀请,本周日熊丙奇教授来宁免费开讲,教南京学子如何正确填报高考志愿。

【困惑】 选专业还是选学校

志愿填报时,到底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呢?谈到这个让无数家长和学生纠结的问题时,熊丙奇教授表示,在一所好学校的冷门专业和一所差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中作选择确实让大家难以抉择,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会将进一所好学校的冷门专业作为A选择,把进差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作为B选择。但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了自身的兴趣,为了分数而选学校,对其日后的就业和发展都有所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熊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学生在一本分数线上选学校,二本线上选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列出自己最想进的学校、比较想进的学校、可以进的学校等;专业方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专业找到对应的具有实力的院校,并通过平行志愿填报来实现。比如,某考生喜欢英语专业,他完全可以以这一专业兴趣为线索,列出开设这一专业的上海高校,分析自己的实力与高校的对应的情况,由此把这些学校作为自己的平行志愿。”熊教授强调,学生在选择时,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考虑全面,理性分析学校和专业,同时以学生自身的兴趣为准进行决断。

【分析】 “名次”比“分数”更精准

不管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高考志愿填报最重要的一点就要保证顺利投档,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对自身定位方面一定要有理性的认识。熊教授表示,在填报志愿时,如果简单地用“分数定位法”来确定学校就容易造成录取时的偏差。“因为各所高校每一年的录取分数都有变化,但是如果家长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虽然分数每年都在变,但是这些学校每年录取分数线所对应的名次并没有大的波动,因此在当年高考报名人数、录取比例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投档分名次,结合自己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参考往年的对应表来确定报考学校。”

但是,当高考录取人数产生一定变化时,学生根据名次定位时就需要对具体名次进行修正。近年来,熊教授经过潜心研究,研制出一套江苏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其中的“名次修正系数”对考生填报志愿大有帮助。本周日熊教授将带着这套先进的填报系统来到南京,教南京的广大考生填报志愿。熊教授透露,这个名次修正的公式为:今年投档分名次所对应的去年名次=今年的投档分名次×去年录取人数/今年录取人数。

举例来说,对于文科,2011年江苏文科类招生中,提前录取批次计划744人,第一批本科8646人,第二批本科22581人,第三批本科29566人。如果某文科考生2011年的名次为1万名,则他对应去年的名次为【1万×(744+8646)/(2011年文科提前批和一本录取人数)】。对于理科,2011年江苏理科类招生中,提前录取批次计划2392人,第一批本科33507人,第二批本科51059人,第三批本科36238人。如果某理科考生的名次为2万名,则他对应去年的名次为【2万×(2392+33507)/(2011年理科提前批和一本录取人数)】,用这一名次就可找到适合其报考的一本A志愿院校。

【提醒】 平行志愿梯度要拉开

志愿填报中最忌各学校间没有梯度。熊教授举例道:“如果一位文科考生的高考A志愿填报上海外国语大学、B志愿填报中山大学、C志愿填报山东大学,那么如果该考生未被A志愿学校录取,那么很可能也没有机会被另两所学校录取。因为这3所学校2011年的投档分依次为370分、370分、365分,相差幅度总计只有5分,学校之间根本没有拉开梯度。”

熊教授介绍,第一批、第二批平行志愿3个学校志愿间一般要遵循A志愿“冲”,B志愿“稳”,C志愿“保”的原则。

“A志愿学生可以选择有一定希望被录取的学校,当A志愿投档未进时,B志愿就应该求稳,选择一所录取希望较大的学校,而C志愿则应该在综合考虑其他考生走向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一所可以保底的学校,保住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另外,熊教授也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可能,还有两点要注意。“一要填写服从专业调剂;二要注意专业填报。服从专业调剂栏空白也表示不愿意调剂,录取时一律不予调剂。凡填写的,录取时不再征求考生意见。”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志愿填报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