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摘 要】说起影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且大同小异的答案。但是说起曲艺,也许在现如今很多人已经不能标准地解释其代表的意义。可见,曲艺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统称。无论是电视剧或者电影,两种艺术形式都是由外国人创造,继而被国人本土化的。本文从二者的发展演变着手研究其中曲艺的艺术融合。
【关键词】影视戏剧;曲艺艺术;影视作品
一、曲艺的界定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二、影视戏剧中的曲艺
而相对于曲艺,影视艺术显得年轻很多,影视属于舶来品,两种艺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又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呢?又分成几个阶段呢?
(一)影视艺术兴起之初曲艺工作者就扛起了影视工作的半壁江山。在华人影视行业兴起之初,一批曲艺艺术的从业人员扛起了影视旗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形成伊始,能够快速地良性发展。当然,任何新的艺术形式出现,都不会决绝其他艺术队伍中的人来参与。但是假设一下,如果影视艺术兴起之初,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工作者参与,为其提供有用的表演经验,编剧经验,只靠少部分刚刚初窥门径的影视艺术的从业人员闭门造车,那么影视行业的发展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神速。
(二)影视工作者从曲艺中吸取经验。早期的中国影视工作者,在经过一段迷茫,试错期之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繁荣。如上世界八十年代的《西游记》、《红楼梦》,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集。那个时期,影视剧依然脱离不了在各个方面向曲艺艺术吸取经验。影视剧中的服装、化妆、道具上,依然有很明显的曲艺舞台的风格,音乐方面,无论是配乐或者原创歌曲,也从曲艺中得到创作灵感。演员的表演上,声台行表,唱念做打的节奏感,也都与现在的影视表演大不相同,而是与曲艺舞台上的一颦一笑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大家都认可整部《西游记》的成功与六小龄童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分不开的。而六小龄童作为“猴戏”世家的传人,其当初表演可以说完全来自于曲艺这片肥沃的艺术土壤。
(三)影视内容从曲艺中吸取营养。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经典内容也来自于曲艺艺术。经过历代曲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创造,留下无数经典内容。而这些内容搬到影视镜头前,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如影视剧中的类似刘罗锅题材,济公题材,白蛇青蛇题材,在编剧的编撰,民间传说的整理之外,很多经典故事桥段都来源于曲艺艺术。时至今日,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剧本创作之初,还都会大量参考曲艺内容上的精华部分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曲艺成为影视工作者迷茫时的强心针。影视艺术的逐渐发展,曾一度在风头上盖过了曲艺艺术。但是两者虽然一度显得格格不入,有新鲜与守旧对立的感觉。但是真正的艺术永远有相通之处。所区别的是表现形式的不同。
在香港电影界曾经有这样一个神话。王家卫拍摄电影《东邪西毒》,一向慢工出细活的王家卫,开工多时却只拍了少量影像,在投资方的施压下,不得不有东西交差。王家卫的合伙人刘镇伟导演临时救场,用《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赶拍了后来成为香港喜剧里程碑作品之一的《东成西就》,用时不超过一个月。时至今日重温《东成西就》你会发现,整部电影的服装道具,人物造型,很大部分灵感来自曲艺作品中,有的甚至是直接用的戏曲中的戏服。配乐上也不乏戏曲感。甚至演员的举手投足也不乏戏曲舞台的影子。当然,如果说之所以《东成西就》创造奇迹完全归于曲艺那是强词夺理,但是在影视工作者面对如此高强度工作时,曲艺依然能为其提供营养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五)完美融合。随着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型多年的曲艺艺术也在做着改变。无论从内容上,演员的表演上,也更加与时俱进。商业价值更明显的影视艺术随着作品快速地增长,曲艺艺术同时也在向影视取经,形成双赢的局面。抛开呈现形式,影视和曲艺都有着各自的魅力和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往往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虽然是一部电影,但是其文化素养,价值观呈现,甚至连故事年代人物的取材,都和曲艺息息相关。这是两者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结语
而现如今,经过这五个阶段的演变融合,影视艺术和曲艺艺术已经融合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很多台前幕后的从业人员也同时为两种艺术服务。两种艺术的文化已经得到升华,统一。两者融合之后,所区别的,可能也只剩下表现形式的不同了。
参考文献:
[1]杨黎丽.商业性与艺术性交织中的中国当代电影[J].电影文学,2016(5).
[2]赵红玲.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方向[J].青春岁月,2011(9).
[3]尹名军.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J].电影评介,2016(8).
【关键词】影视戏剧;曲艺艺术;影视作品
一、曲艺的界定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二、影视戏剧中的曲艺
而相对于曲艺,影视艺术显得年轻很多,影视属于舶来品,两种艺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又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呢?又分成几个阶段呢?
(一)影视艺术兴起之初曲艺工作者就扛起了影视工作的半壁江山。在华人影视行业兴起之初,一批曲艺艺术的从业人员扛起了影视旗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形成伊始,能够快速地良性发展。当然,任何新的艺术形式出现,都不会决绝其他艺术队伍中的人来参与。但是假设一下,如果影视艺术兴起之初,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工作者参与,为其提供有用的表演经验,编剧经验,只靠少部分刚刚初窥门径的影视艺术的从业人员闭门造车,那么影视行业的发展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神速。
(二)影视工作者从曲艺中吸取经验。早期的中国影视工作者,在经过一段迷茫,试错期之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繁荣。如上世界八十年代的《西游记》、《红楼梦》,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集。那个时期,影视剧依然脱离不了在各个方面向曲艺艺术吸取经验。影视剧中的服装、化妆、道具上,依然有很明显的曲艺舞台的风格,音乐方面,无论是配乐或者原创歌曲,也从曲艺中得到创作灵感。演员的表演上,声台行表,唱念做打的节奏感,也都与现在的影视表演大不相同,而是与曲艺舞台上的一颦一笑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大家都认可整部《西游记》的成功与六小龄童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分不开的。而六小龄童作为“猴戏”世家的传人,其当初表演可以说完全来自于曲艺这片肥沃的艺术土壤。
(三)影视内容从曲艺中吸取营养。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经典内容也来自于曲艺艺术。经过历代曲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创造,留下无数经典内容。而这些内容搬到影视镜头前,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如影视剧中的类似刘罗锅题材,济公题材,白蛇青蛇题材,在编剧的编撰,民间传说的整理之外,很多经典故事桥段都来源于曲艺艺术。时至今日,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剧本创作之初,还都会大量参考曲艺内容上的精华部分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曲艺成为影视工作者迷茫时的强心针。影视艺术的逐渐发展,曾一度在风头上盖过了曲艺艺术。但是两者虽然一度显得格格不入,有新鲜与守旧对立的感觉。但是真正的艺术永远有相通之处。所区别的是表现形式的不同。
在香港电影界曾经有这样一个神话。王家卫拍摄电影《东邪西毒》,一向慢工出细活的王家卫,开工多时却只拍了少量影像,在投资方的施压下,不得不有东西交差。王家卫的合伙人刘镇伟导演临时救场,用《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赶拍了后来成为香港喜剧里程碑作品之一的《东成西就》,用时不超过一个月。时至今日重温《东成西就》你会发现,整部电影的服装道具,人物造型,很大部分灵感来自曲艺作品中,有的甚至是直接用的戏曲中的戏服。配乐上也不乏戏曲感。甚至演员的举手投足也不乏戏曲舞台的影子。当然,如果说之所以《东成西就》创造奇迹完全归于曲艺那是强词夺理,但是在影视工作者面对如此高强度工作时,曲艺依然能为其提供营养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五)完美融合。随着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型多年的曲艺艺术也在做着改变。无论从内容上,演员的表演上,也更加与时俱进。商业价值更明显的影视艺术随着作品快速地增长,曲艺艺术同时也在向影视取经,形成双赢的局面。抛开呈现形式,影视和曲艺都有着各自的魅力和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往往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虽然是一部电影,但是其文化素养,价值观呈现,甚至连故事年代人物的取材,都和曲艺息息相关。这是两者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结语
而现如今,经过这五个阶段的演变融合,影视艺术和曲艺艺术已经融合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很多台前幕后的从业人员也同时为两种艺术服务。两种艺术的文化已经得到升华,统一。两者融合之后,所区别的,可能也只剩下表现形式的不同了。
参考文献:
[1]杨黎丽.商业性与艺术性交织中的中国当代电影[J].电影文学,2016(5).
[2]赵红玲.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方向[J].青春岁月,2011(9).
[3]尹名军.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J].电影评介,2016(8).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戏文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