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戏文 > 学术论文 >

浅论戏剧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异同

来源:未知 编辑:中国艺考网
【摘要】:在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表演训练是各有侧重点的,这也造成了戏剧学院学生在走向"开麦拉"初期,都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好听"的舞台化说话方式,如果不加以生活化的改造而照搬到电影表演中,则会形成"虚假做作"的现象。
【关键词】:戏剧语言;影视语言;艺术形式;人物形象
刨除某些特殊主题、体裁、风格的戏剧和影视作品外,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和话剧表演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使观众明确和清楚地了解剧情、对人物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对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出于这样的目的,就要求语言简单、容易理解,来源于生活,可以自然的表露,在某些时候可以口语化。
一、戏剧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吐字归音异同
在戏剧化表演状态中,由于舞台、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等因素,为了能达到现场的效果同时让所有观众都可以听到演员的声音,戏剧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舞台感。演员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改变自己“非训练的声音”,在不依靠麦克风的情况下,做到将语言清晰地传送给剧院内所有的观众,并表现出语言的魅力。戏剧演员往往会通过在表演状态时,强调声音位置、吐字归音,并且强调语言重音的点送和嘴皮的力度等相关舞台语,而这与电影表演在镜头前所要求的纪实化、生活化的语言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所谓台词功夫,就是演员在处理嗓音的时候,除了音量,还要演员,考虑到声音的位置,并强调如何将声音传送更远;语言不仅要清晰,还要求点送清楚,要有节奏感、表现力和感染力。经过戏剧表演训练,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舞台发音、呼吸、包括声调、语气、语调、重音、装饰音、颤音等技巧的运用,久而久之,便习得了良好的声音位置,养成了清纯的吐字归音和字正腔圆,强调逻辑重音等技巧的下意识的说话习惯。这种戏剧语言相比实际生活中,要放大和夸张很多,这就是所谓的“舞台腔”。但这种“好听”的舞台化说话方式,如果不加以生活化的改造而照搬到电影表演中,则会形成“虚假做作”的现象,原因是它不朴素、不生活化,不是生活的“原声”。
在影视中,电影镜头的微相功能,可以将演员的面部表情,包括难以觉察到的、细微的下意识动作无限放大,这其中就包括语言。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先进的录播可以将演员的声音高度真实、清晰地录制了下来,甚至连细微的换气声、呼吸声、咽口水声都可以清晰地放大,因此在影视拍摄中,演员不但要熟悉镜头,同时也要熟悉话筒,要改变在戏剧表演时,由于声音的传送而过分强调咬文的刻意和用力。电影更多地需要普通人的声音,普通人的表达方式,因为观众期待的是不带“表演”的声音和语言,呈现的是自然而真实的生活。
二、戏剧语言与影视语言的人物塑造方法异同
影视语言既是一种纪实性的生活语言,又是一种不露技巧痕迹的生活艺术语言。在当代影视创作中,语言动作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电视剧,其故事和情节往往靠剧中人物对白来推动。“言为心声”,语言作为创造与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它和表演一定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无论戏剧与影视,都不能孤立地去谈语言的表现力。任何人物角色由于其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等因素,必将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性格,而其性格表现必定会体现与渗透在语言: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和土匪窝里长大的姑娘,她们的语言特征肯定是迥异的;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与苦大仇深的红军战士的说话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每一种声音都会赋予角色不同的性格特性,它表明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李雪健、王志文、孙红雷、徐铮、王宝强,这些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嗓音与说话方式,观众在接受他们形象的同时,也接受他们的声音,记住他们的语言特点。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玛丽·奥勃莱恩在《电影表演--为摄影机进行表演的技巧与历史》中曾说:“电影演员不应该把他的声音训练成标准发音的舞台演员。他应该保持他的声音素质和讲话方式,学会保持声音不至于受到误用或伤害。”在镜头前,如何用语言塑造人物,是演员必须掌握的表现手段与技能,演员要从角色的外形特征、性格、气质、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去确定、创造的是“这一个”的音色、音量、口音、说话方式,这是种多么了不起的想象与创造,而且“这一个”还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如果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声音、说话方式、习惯用词也会随之变化。比如一个平时音质清亮的人,在几天不眠不休之后,声音必定会变得暗哑艰涩;一个平时心平气和的人,在经历了重大变故后的说话方式、用词等可能也会与之前截然不同。总之,演员所创造角色的声音、语言表现,是让观众感受到人物性格、人物经历与命运的重要部分。
结语:总之,影视表演来源于戏剧表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无论是不是一样的,我们都应该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夯实自己的表演基础,再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在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中灵活的运用各种语言的技巧,以便于更多鲜活、生动艺术形象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4年3月第1版,376-380,385-386.
[2]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J],2005年11月第1版,144-148
[3]高雄杰《,影视画面造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扫码关注,实时发布,艺考路上与您一起同行
  • 艺术留学
  • 中国美术高考网
  • 优路教育
  • 高分无忧
  • 河南成人高考
  • 电大中专
  • Copyright © 2006-2024 艺考网(yishushe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529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