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自备稿件散文:《远离》
《远离》
作者 | 张国新
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祖上贫农,说到底不会和伟人有任何渊源。至于毛主席,那更是万众敬仰的领袖,与我这个小老百姓更不会有任何联系,可是不知为何这一生却和毛姓结下不解之缘,而我入学前会写的三个字竟是“毛主席”,从没有人教过我,不知怎的就会了。可谓:缘分天定,冥冥中,一切早有安排。
我还记得在四岁那年,村子里被一片忧伤笼罩了,乡亲们都集中在大队部前的空场上,女人在做小白花,男人在扎花圈,全村的老老小小一个不少,那是在准备给主席开追悼会。那个记忆一直留在脑海,我会唱的第一首歌儿,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告,时隔近七十年,每每想起依然为之震撼!主席的诗词,也会在课堂上成为一代代的国人心中的经典!无论何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无疑还是写雪的绝唱;“愿与天公试比高”已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是写秋的后人无法超越的诗篇。不喜欢政治的我,并不想对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功勋做任何评价,今天再次提起也有一定的渊源。
去年寒假,女儿在练习她的自备稿件,把那段中朝两国百姓不会忘记的历史再次掀开。虽然我是无意再次重温,却是真的被伟人的胸怀所感动。那个故事谁都知道,可是背后的真相未必每个人都了解。当那个尘封的故事被一个零零后的孩子重新拾起,我的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不当父母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切肤之痛的!
下面是播音稿件的节选:
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两句诗,主席不是原创者,却在新的时代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内涵,更豪迈的气概,一个如山的父亲的伟岸!“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亘古未有的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这和平的背后,又是多少军人在默默付出,温情守护。
当世俗中的我们还在为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而斤斤计较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工作压力大而抱怨、发泄的时候;当我们会偶尔麻醉自己的神经妄想获得暂时的解脱的时候。他们,却像蒲公英的种子,一个命令,即远走天涯。
选择了这个身份,就选择了远离!远离亲人和故乡,甚至一次次远离熟悉的城市和人群,完成超负荷的工作,而又不能有所抱怨,因为他们是军人!从年少轻狂到稳健的中年,再到耄耋老年,大半生奔波在异乡,甚至最后也可能会永远把根留在那里,只因为他是军人!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魂在哪里,根在哪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军人的魂,永驻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